生命: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向(下)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91次
  • 评分4
  • 30
  • 0

夏祖瑞

三、学校文化之生命重构

教育的中心地带是学校,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学校。能使一所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文化。为学生积淀成长的自信,让教师追享事业的乐趣,使学校成为师生依恋的生命家园,就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1.高扬生命之帆

生命是人类存在的载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造万物的源泉。人的一生,与生命同源,与生存同根,与生活同步。学校教育的过程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学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打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首先必须从关注“效率”到关注“生命”转变。

(1)尊重生命

关于文化的本质,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文化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理念是“开发人类生命和精神”。尊重生命,就是要回到生命世界中。回归生命的教育是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之于生命,就是让生命个体学会对生命自我认知与尊重自我和他人生命,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获得生命的尊严与欢乐。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从构建生命文化的视野,让学校文化真正触及师生的“生命世界”。学校文化是师生内在的“生命发展需要”,带给师生的应该是真正的“精神幸福”。

①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弘扬和培植人的主体性是回归生命本体学校文化追求的目标。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师生的情感、意志、愿望;要寻找师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注重师生个性的解放,尊重他们在教育生活中的精神主体地位。只有作为主体支配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被统治、被压迫的生活,才是有生命价值的生活。

②非功利性的意义指向。爱因斯坦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功利已成为学校教育健康和人性发展的障碍。学校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摈弃功利色彩。这正是让学校文化回归生命本体的意义所在。摈弃功利,既不能把师生作为工具来对待,使他们成为管理者获得政绩的筹码,也要辩证地看待人。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培育学生,在此过程中,辩证地看待心理不健康或行为不良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为“问题学生”。要建设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2)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就是回归到属于自身的师生生活世界中,学校文化建设以校为本,以师生为本。回归生活是现代哲学走向生命世界的基本思路。教育中的生活世界最重要的含义是尊重师生作为教育生活中精神主体的地位,文化回归生活就是让师生的精神活动和生命体验成为学校文化生活的中心。长期以来,对师生主体地位的损害,导致教育失去生活世界的本质。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建立在自主和自觉地尊重、发展本校师生的生命基础上,更多的来自于行政意志和外界的强制。因此,这种文化重视外在显现,注重文化形式设计,忽视了作为生活主体的师生生命感受,为了“文化”而“文化”。丰富的文化形式掩盖了师生的生命之声,往往师生被当作文化的木偶。这种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功利文化。“文化不是师生的文化,是学校的工具;生活不是师生的生活,是管理者的游戏”。

2.回归教育之本

人是教育的本质。学校文化建设回归教育之本,就是要回到“人”这个源点,把“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核心点和落脚点。文化是为育人而来,又为育人而发展。

(1)关注师生工作、学习的心理健康调适和教育

拥有健康的身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的生命质量。

①释放心理压力。确定一个人心理健康首先是看个体对自我是否持肯定的态度,能否自我认知,熟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其次是在自我发展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最后是面对问题,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能积极调试。要培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必须释放心理压力。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放飞心灵活动,给教师释放心理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给教师加压,给学生减负”这是当下普遍流行的观点,反映了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的现状和态度。但这是似是而非的命题。给教师加压,学生的负担怎么可能减下来?学生减负的前提条件是给教师减负。只有解放了教师,学生才能解放。

②满足尊重需要。尊重是师生的第一需要。学校要创设民主平等、团结温暖的群体心理环境,丰富学校的精神生活,创造和谐氛围,维护师生的人格尊严。要尊重教师的岗位选择。要把教师的岗位与教师兴趣结合起来,尽可能让教师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自选的才可能是自主的。只有教育的乐趣与教育者的职业结合起来,工作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同时,尊重教师不能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还应体现在民主管理学校上。这一权利的起点在于教师拥有“知情权”。学校各项关系教职员工切身力益的决策,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来自教师集体的智慧,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形成。领导要真心实意地相信教师,依赖教师。一方面,决策集中了学校集体的智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参与,觉得这是“我的建议”,有一种当家做主的体验,乐于贯彻执行。这样一旦校内形成民主氛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对于学生的需要与诉求,学校也要及时地反馈与解决,给学生营造民主、尊重的成长环境。

(2)提升师生幸福和快乐的指数

目前,社会、家长对师生期望片面拔高,教师满负荷工作,学生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几乎被家长的希望所挤占,师生背着沉重的包袱。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师生在学校中感到幸福作为自己的管理目标,使学校成为精神的家园、发展的乐园。

①构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在共同愿景下,组织中个人力量汇成一股合力,形成群体能量。而共同愿景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基础上的。一方面,学校要鼓励个体为实现个人愿景不断努力,并为个体实现个人愿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个人愿景与学校整体规划相结合,形成学校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在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下,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幸福,大家都在为学校发展而共同努力,个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学校的发展得到推进。

②促进生命成长。人是以精神站立的,又是以业务行走的。一个教师教不好书、一个学生不会学习,他们在学校里无论如何是不会幸福的。学校要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要建设和而不同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追求个体充分学习和体验生命的快乐。创设科学民主、宽松和谐、合作负责、创造发展的学习环境,搭建师生表达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建设学习型学校为目标,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促进专业发展为根本,建设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文化,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尊重、争鸣、和谐的文明氛围。为使学生学习自主,生活自立,行为自律,交往自强,要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文化,使他们在学习上主动参与探究,生活上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主动合作与交流。在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享受自我。

3.指明成长之路

学校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地方。优秀的学校文化能激发师生生命热情、释放生命能量、指明成长之路、引领生命成长。

(1)成就师生的归属感

人在这个世界里生存,首先要有归属感。成长的道路上,有了归属感,就有安全感。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探索和完善学校发展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指明发展方向,引领师生发展,在成长和发展中让他们找到灵魂的归属感。因此,学校要树立师生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的生命存在,发展师生的个性,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从办学理念角度看,发展为本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成为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育人为本”贯彻落实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全面性;从管理的角度看,发展为本体现为“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政治上确立教师是学校主人的地位,给教师主人的尊严;业务上给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生活上给予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为教师提供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必要保障。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让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开展各种学生管理学校活动,让师生体验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形成“校兴我荣、校兴我耻”的荣辱观。

(2)提升师生的成就感

学校要搭建各种平台,为师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要欣赏师生的学习、劳动成果,不断提升师生的成就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手段在学校一切工作中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要加强。一切阻碍学生发展的貌似“好的”“有效的”短视教学原则和课堂纪律、一切将教师禁锢于分数主义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改造或抛弃。要真正建立体现人性、促进师生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使师生在学校里放得开,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抒发自我的幸福场所。因此,学校要创设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生态环境,以尊重、信任、激励、发展、成全人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师生感受到学校民主、平等、友善、亲情的氛围,从而心灵得到鼓舞、思想得到感化,生命得到帮助,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幸福。

4.升华文化之用

在学校文化重建中,要做到不唯文化而文化,给文化一个升腾的空间,一股前进的动力,一种品牌的彰显,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1)让学校文化成为鲜活的生命教育读本

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通过文化浸润、情感体验,让学校文化价值理念渗透在校园的每一角落。要把学校文化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这门课程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更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把打造课程文化作为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浓郁的文化弥散在校园里,校园处处体现师生平等、互敬互爱的理念。要把学校塑造成最美的地方,塑造美的学校起点是塑造共同价值观。在共同价值观下,“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让每一天都留在师生的心灵深处,每一天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唤醒他们的自觉求知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场景,而这又是教师和学生交互的、愉悦的、充满情感融入理性智慧的教育教学平台。”

(2)在文化自觉中形成生命自觉

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能明白文化的来历、文化形成的过程、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他指出,作为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只有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的文化中,去认识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用科学的态度去体会、去认识、去解释,才能形成文化自觉。只有形成了文化自觉,才能主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创新性发展文化,既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文化,弥补民族文化的弱点和不足,使民族文化能始终适应时代要求。

身处教育改革时代的学校文化也需要启动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动习惯与新时期的政策、倡导形成的尖锐而复杂的冲突才能得以破解。形成学校文化自觉的过程是学校成员对学校文化进行冷静反思与主动发展的过程,是积极建设和主动践行的过程,是习以为常和自觉弘扬的过程。要形成学校文化自觉,理念宣传、思想引导和学校制度建设不可缺少。通过广泛的宣传,营造统一的学校氛围,全方位的渗透,引领学校成员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在强调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做到制度建设和思想引导相协调,既加强外在约束,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又鼓励自觉自动,激发师生的主动意识。最终在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实践中,以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气息,书写在师生的脸上,融化在师生的血液里,体现在师生的交往中,凝结在师生的品质中,最终使师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湖北武穴市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