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走出课程领导力的误区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71次
  • 评分4
  • 71
  • 0

向绍明

从广义上理解,我们今天所谈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对学生教育实施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如果从总体上去认识,课程改革既是当前校长办学的背景,又是校长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所谓的领导力至少有三个方面: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或称执行力来自哪里?至少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要抓得准。如果不准,再用力也没有用。准在哪里?就是抓住核心、抓住根本、抓住重点。我认为,当下的核心是理念;根本是教师;重点是教学。任何教育,最为根本的是教师,要通过教师将课程理念内化,将教学行为转化,从而使课程目标达成。

第二,要抓得活。只有活了,才有生命力,才有生命活力。机械呆板的课程领导力是不会有活力的。而怎样活起来,我认为要激活全体师生的自觉性、思考性和互动性。所谓激活自觉性,就是要变“要我”为“我要”;激活思考性,就是要变呆板为智慧;激活互动性,就是要变群体为团队。群体或团队的主要区别在于团队具有自觉性、思考性和协调性。

第三,要抓得实。只有实,才有实效,才有实力。怎样才能实?要实在规范、实在过程、实在细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最基本的规范,包括步骤的规范、做法的规范,其次要有优化的过程,包括程序的优化、环节的把握,最后还要注重细节,包括操作上的细节,要求要具体。

抓得准、抓得活、抓得实,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他不仅需要校长正确的思想理念,高超的能力水平,还需要校长摒弃世俗的浮华,潜心于教育,心无旁骛,执著追求。这就是校长要着重修炼的内容,或者说是当前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在理解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要防止三个误区:

误区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抓教学成绩——要把握方向、贯彻方针、遵循规律。

首先,校长应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抓好教学。校长要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统整学校全局的前提下,聚精会神地抓好教学。校长不是教导主任,校长更不是骨干教师,校长应该发挥校长的独特价值,他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思想支配着行为,而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而转变教学行为,把握教学方向。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要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责任,如果质量上不去,就是责任未尽到。

其次,校长应在贯彻教育方针中抓好教学。无论何时,全面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教育方针。所谓质量是各科教学的质量,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质量,不能考什么就重视什么。在全局上,需要校长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把握,指引正确方向,否则又会走进教育改革前的死胡同里去。

最后,我认为校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抓好教学。不能一提教学质量就是加班加点,就是题海战术。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我们追求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以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为目标。这就势必要研究、探寻规律,按教学规律从事教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追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误区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自己懂教学——要抓研修促教师提高。

校长不仅自己要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教师会教学: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在于如何让困难的教师不困难,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而不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一个人的教学水平有多高。一所成功的学校,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更在于能让一部分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教得有质量?要托好学生测试质量的底,要托好教师教学质量的底。这个底托不住,教学质量讲一百年也上不去。当然,这部分教师中情况各有不同,既有态度上的困难,也有能力上的困难和经验上的困难。要着力抓教龄在五年以下新教师的系列培训,对个别困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跟踪分析、跟踪改进。而另一方面,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也是需要校长考虑的问题。所谓骨干就是能在群体中起支撑作用的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不少骨干教师只能管好自己,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师、教育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与骨干教师签约明确责任,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带领教研组、抓好学科组、师徒结对等任务,并对骨干教师进行考评奖励。

要使每一次教研活动更有效,一是要清楚校本研修的本义。即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再实践。二是要优化教研活动的流程。具体的流程是:各自准备——观察比较——同伴互动——倾听指导——反思札记——实践尝试。三是要实现教师、专家、领导的优化组合。教师是基础,是主力;专家是引领,是指导;领导是组织,是实施。关键是教研前的准备和教研后的实施。

要使反思改进更自觉,形成反思的意识、反思的习惯、反思的风气。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身行为负责,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要思考其后果。

这是自上而下的反思。校长、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教师都要学会反思,都要寻找自身的问题,都要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这也是自始至终的反思。从各种计划的制定(学期计划、教研组计划、自培计划),到各种场合以及教研活动的发言,再到期末各级各类的总结交流,都要体现反思的要求。任何发言都要体现反思的特点。不要一味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成果,而要追寻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对策,这更是深刻有效地反思。反思不是唱自我错,而是寻找问题、总结经验,目的是为了做得更好。衡量反思是否有效主要看行动是否有改进,成效是否有提高。

问题来自哪里?来自学生的问题——应是我们教研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来自教材的问题——应是我们关注的基本问题:来自教法的问题——应是我们教研中关注的关键问题。

最后,还要使合作交流更有需要。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会借他山之石攻玉。在学校的发展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交流和讨论。如,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联系和区别、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和区别、练习的数量与质量的联系和区别、各年级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等。第一个层次是在学校内教研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其他组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以组外促组内的学习交流,组内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与兄弟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是发挥合作研究体的作用。还要进一步与本区、本市、各省市的教育同行开展交流合作。我们需要在开放交流中锤炼大气,厚实底气,激发灵气。办好学校,提高质量。

误区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深入课堂——抓教学管理(抓班子,抓组长,抓每位教师的自觉)。

1.要使教学的流程更优化。我们注重教学规范的形成和转化。教师教学的总体规范,文本上有的是,如何形成具体的,教师认同的,实际需要的规范,看来还有这个必要。我们对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对更具体、更细小的环节,都进行过交流研讨,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文本。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专题——开展讨论——组织交流——归纳整理——开展讨论——参照实施。

2.要使教学的每个环节更细化。要使教学流程精细、精致、精彩。教学流程一般有五个环节,但每个环节其实还可以细化,如,作业这个环节,就有作业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作业的批改、作业的订正。我们对作业的四个环节进行专门的研讨,这些环节中还有更具体、更细化的操作细节。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算是落实了,只有这样,困难的教师才会不那么困难。

3.要使教学的行为更有效。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一个是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要使教学的规范要求更好地落实,这样就能不断地将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

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我们要发动教师一起来寻找,一起来梳理,一起来矫治。如,抄备课是无效的、过多的提问是无效的、随意性的课堂讨论是无效的、控制不好班级纪律的教学是无效的,还有过滥的练习是无效的等等。同样,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也要组织讨论、梳理、要形成规范、进行推广。

为了使教学行为更有效,有必要建立一些必要的教学行为的规范。规范的文本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要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这就需要:第一,促进教师的自觉;第二,管理过程的到位;第三,学校上下共同的坚持。当然,规范可以在实践中修正,从而使其更规范。规范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和保证,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学校的文化,这样,就能使校长领导力落实在学校的每一个细微处,从而对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