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要做到“四让”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76次
  • 评分4
  • 35
  • 0

刘先信 刘英贵 张道明

众所周知,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之一,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教师合作、形成同伴互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我们稍微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基于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其成因及应对策略作了如下分析。

一、打破传统课堂文化的封闭性,让教师心理上愿意合作互助

每个教师的教学空间相对而言呈独立封闭性,一间教室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每个课堂就是一块隔离的阵地,教师则成为独舞者。事实上,这种教师的孤独文化和教学的隔离性,潜意识上疏离了教师间的心理距离,使其内心深处潜伏着本能的拒绝和防卫,导致部分教师拒绝了同伴的帮助,也不愿帮助同伴。正是这种不良心理的作祟,使其自信心不足,害怕把自己真实的课堂教学充分呈现在同伴面前,更不愿意主动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同伴一起交流、探讨、切磋。当然,更别说积极主动地探讨别人的课堂和教学了。

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和现代教育思想,改变将教师看成是封闭教室中“独舞者”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互助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在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面前,绝非仅靠教师“单打独斗”,故步自封,各自为政,就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营造积极的“气场”,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泥淖,思考问题和教学方法常常会囿于自己的学科视角和思想局限,不利于教师看清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基于此,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解开了“疙瘩”,真诚地敞开心扉,悦纳同伴,愿意与其分享“看家本领”和成功经验,对教学存在困惑的同伴给予真诚和及时的帮助,从而实现彼此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聚焦,方能使自己的思维更活跃开放,更容易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

二、消除校园文化的竞争性,让教师思想倾向合作互助

一直以来,学生成绩仍然是很多学校评价教师的最重要标准,它直接关乎着教师的绩效、评优评先、晋级等切身利益。因此,教师之间教学竞争激烈,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往往成为其胜出的法宝,不愿与人分享。

毋庸置疑,成绩成为教师在竞争中制胜的不二法宝。某地搞了个政策——凡是学科平均分全县排名后40%的一至九年级各学校教师需参加培训,经过1—3年培训后平均分排名未能进入前60%者,取消一切评优选先资格,当年不得提出申请调动,轮岗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学校任教。在此类“政策”鼓励下,不少教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让自己处于不败地位,根本不愿把自己最有效的教学技能和经验与人分享。笔者多次听到有些教师的“心声”:参加教研活动时,要“留一手”,不要把自己的精华奉送别人,否则就是把“实惠”拱手让人。可见,竞争性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碍同伴互助的“绊脚石”。

一所学校想让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与人共享,达到最大化,就必须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单一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积极改革探索教学评价,既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力求做到评价多元化。如,C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值得借鉴。该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常规等级的评价,综合备、教、批、辅各方面检查的情况,而备课检查时,则重点检查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研讨记录、个性化的批注、修订和教后反思;对于教学成绩的评定,实行捆绑评价,计算年级均值,在年级均值以上均记满分,低于年级均值但差距较小的也记满分,只有低于均值较大分值时,才适当扣分,而且在年度考核时因为教学成绩扣分,最多只扣3分。在100分的总分里面,教学成绩最多只扣3分,这个比例不高,教师易于接受,从而更易抛开顾虑,真诚合作,共研互学。显然,这样的评价比较容易打消教师心头的顾虑,有助于形成包容、接纳的积极心态,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也愿意帮助同伴一起解决教学中的疑惑和问题,以求共同进步和发展。此当是学校开展同伴互助的初衷。

三、减少教师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密集性,让教师有空间合作互助

现在,不少学校师资匮乏,教师缺编,多数教师个人包班。一上课,所有的教师都上课,课后各自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处理班务,就连去听同伴的课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时间一起探讨和切磋教学。据笔者了解,师资足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在忙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填写堆积如山的资料,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这些非教学事件挤占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去互助合作呢?事实上,合作和互助是基于两个或更多的教师之间进行的。倘若教师彼此没有共同的时间表,时间上难以达到同步一致,即便想互助,也是勉为其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增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切实改变教师一人顶多个岗位的尴尬局面,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尽量达到一个教师教一门学科。当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有点难度。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尽量减少一些非教育事件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干扰,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分散教师的精力,挤占教师的教学时间。学校的管理要化繁为简,避免过多“精细化”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手脚,禁锢教师的身心,避免其陷入无谓的烦琐非教育事件中,难以自拔。这一点,学校大有可为,要学会给教师松绑。当教师在忙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之后,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时,教师是愿意在业务上进步的,自然会积极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既愿意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又愿意对存在困难的同事给予真诚和及时的帮助,此当是校本教研中最令人神往的境界。

四、避免行政压力,让教师自愿组织合作互助

当前,尽管有些学校组织了同伴互助,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同伴互助,不过是教师迫于行政压力而进行假意的互助和表面的合作。如某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整体教育质量,规定凡是骨干、优秀教师必须和薄弱学科教师结成帮扶小组,而且学校统一“捆绑”了结对帮扶的具体对象,教师表面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际上是应付了事。显然,这是一种“伪互助”,因为它是一种行政“权利”的表现,是教师基于压力下的一种被迫行为,并非教师发自内心的自愿,教师不能自由选择帮扶对象,合作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持续。可以想见,一旦行政压力解除,这种虚假的互助合作也就荡然无存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话道出了人常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习性。学校有各种性格志趣的教师,如能把学校教师中志趣相投、爱好相近的人组成团队,无疑可以舒缓压力、陶冶性情、增进友谊。如,某校喜欢运动的教师组成“体育团队”,有书法爱好和绘画特长的教师组成“书画团队”,爱好音乐的教师组成“音乐俱乐部”,喜欢读书写作的教师组成“爱书之家”,他们没有行政压力,只是因为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平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场地、设施、器材等,甚至嘉奖搞得有声有色的团队。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因兴趣爱好相投而组成的团队,不仅仅是发展了特长,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和谐和凝聚力,而且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必然会聊到教育教学,这种无障碍的自然交流,往往会影响彼此的思想,创生出智慧,无形中借鉴同伴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这样的互助合作少了行政的干预,大家因性格相近,志趣爱好相投,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合作互助较为持久而深入,是“捆绑式”互助所不能及的。

基于此,学校创造条件将教师的爱好特长与学生发展联系起来,既让教师发挥了特长,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成就感,又让学生在某方面获得锻炼和发展,做到师生双赢,学校就成了让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的舞台。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学校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培养教师互助合作的行为习惯,使其掌握进行同伴互助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同伴互助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四川屏山县学苑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