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在中学科学预习中的应用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72次
  • 评分4
  • 16
  • 0

王佳娜

初中科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真实的感受与认识,对科学这一学科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拟就实践教育在中学科学预习中的应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一、实践教育的目的

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要整合间接经验和直接体验,使“学——思——做”,“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通过个性化的实践性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直接经验。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1.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在八年级学“透镜”之前,就可以布置一个“自制凸透镜”的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势必会仔细阅读课本,找出凸透镜的特点,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都拿出了自己的成果,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观摩,我们总结出了三类优秀的方案:

(1)在平的玻璃上滴一滴清水,调节玻璃与书本的距离就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2)在塑料袋内装入适量的水,将两端用手捏紧,形成一个中间粗、两端细的“凸透镜”,放大效果也很好。

(3)普通的矿泉水瓶和其他透明的瓶子中装满水,将书本放其后面,也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2.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问题是生活经验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探究性的预习作业,就是从“陈述性”的内容中提炼出“问题”,挑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式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我们常会举用吸管喝饮料的例子。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饮料会吸上来是因为有嘴对它的吮吸作用。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不妨在课前就让学生进行一个对比实验——饮料是吸上来的还是压上来的?当然这个实验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可预先做出提示,如“要隔绝大气压的作用,需要怎么样的材料?”“大气压无处不在,怎么才能让对比实验不受其影响?”等。第二天上课之前,让有结果的同学上前来演示。大多数同学选用了啤酒瓶等玻璃制品作为实验仪器,密闭处理是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结果,隔绝了大气压强的作用就是使再大的劲也没能将瓶中的水吸出,学生也感觉到了无形的“大气压”的作用。

3.收集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教学设施和资源的限制,我们目前还不能将网络引入课堂教学,但可以利用“预习”这片广袤的土地,让学生在完成收集资料任务的同时,获得多元的学习、体验。

在“火山和地震”的教学中,我选取了“汶川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由于汶川大地震对于同学们来说,印象较深刻,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热情也较高,听过同学们的资料介绍后,统一得出了共同的答案:“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以及“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力作用下,由西南向东北逆冲运动”。

4.自制模型——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新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物品做实验,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在学习“浮力”时,我在预习阶段布置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简易潜水艇”,让学生自己探索潜水艇下沉、上浮和悬浮的原理。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个学生将钢笔里面的橡胶胆吸入适量的水,就能竖直地漂浮在水面上了。通过这样的事件,学生体会到了制作“潜水艇”的成就感,悟出了潜水艇工作的原理,对“浮力”这一神秘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活处处是科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去设计实践性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去尝试、去发现,体会到科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充满生活情趣且有实用价值的。另外,实践性的预习作用,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观察、制作和实验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发表独到的见解。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干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