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300例门诊静注患者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疗效观察

  • 投稿忆片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41次
  • 评分4
  • 71
  • 0

黄晓霞1  朱 宇2  潘爱环3  杨媚月2

1.湖南省常德市康复医院内科,湖南常德 415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湖南长沙 410007;

3.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应用护理干预措施(“静注护理干预措施”与“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了解门诊静注治疗患者的皮肤、局部刺激症状等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自该院门诊患者30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空白组,各150例,分别给予、不给予“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对两组在静注过程中局部红肿、疼痛等刺激症状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发生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观察组5例(发生率为3.33%)、空白组36例(发生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静注患者给予相应的“静注护理干预措施”与“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后,能有效地降低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及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静注; ADR;护理干预;蜈蚣油;防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29-02

[作者简介] 黄晓霞(1971.1-),女,湖南澧县人,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主要从事护理方面工作。邮箱:340513307@qq.com。

[通讯作者] 杨媚月(1973.3-),女,湖南邵阳人,本科,造口治疗师, 主管护师,护士长,主要从事护理方面工作。邮箱:870284091@qq.com。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但有一定因果关系的有害反应[1-2],皮肤受损排在首位[3-5],静注患者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具体原因可能与药理作用有关,有的药物应用一段时间后可导致皮肤或黏膜出现瘀点瘀斑;长期大量应用可导致毛细血管出血、皮肤黏膜受损等,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引起护患纠纷。护理人员是静注的执行与巡视者,为了减少ADR的发生,在防治高危药物外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静注护理干预措施”与“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对2013年5-7月间该院收治的30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给予“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进行两组在静注过程中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刺激症状的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大大减少了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7月该院门诊静注治疗的患者300例,平均年龄(39±21.5)岁。随机分为空白组和观察组各150例,空白组男性79例、女性71例,观察组男性83例、女性67例。静脉注射药物种类包括:注射用氨曲南,1.0g/瓶,生产批号1305008;注射用头孢米诺钠,0.5g/瓶,生产批号:130424;注射用氟氯西林钠,1.0g/瓶,生产批号1305261,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125g/瓶,生产批号13050512310。

1.2 纳入标准

静脉注射3d以上,输液时间>4h<8h/d。

1.3 排除标准

有药物过敏史、皮肤病患者及10岁以下儿童等。

1.4 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临床诊断标准

轻微:注射部位触痛或疼痛,无需止痛;无末端功能损害。中度:局部红、肿,或疼痛、触痛,需要弱效止痛药(法);没有末端功能损害。显著:不良反应不仅仅只牵涉到注射部位,或出现需要中效止痛药(法)的疼痛;可能出现末端功能损害。严重:不良反应超出注射部位,疼痛出现,并且需要中效或以上止痛药(法)才能缓解,显著末端功能损害,不能进行进一步治疗[6]。

1.5 静注护理干预措施

1.5.1 掌握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用药前详细阅读所用药品说明书,了解相应药理学、药动学知识。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给药途径、剂量、静注速度、用药间隔时间,联合用药,询问过敏史等。保证正确的给药间隔时间和剂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有无皮肤与血管问题、肝肾等疾病,评估所用药物的安全性。

1.5.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用药前详细查看药物和输液器的质量,是否有漏气、开口、裂瓶、过期,合并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溶媒是否选择得当,药物稀释浓度是否合乎要求等。

1.5.3 加强排班的合理性 因节假日和晚夜班值班的护理人员少,任务重,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纠纷等发生的重点时段,必须配有技术精湛的资深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尽量增加上班人员数量,减少忙乱。

1.5.4 加强重点监护 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与药物的皮肤及局部不良反应直接相关,如穿刺的紧迫性(急救病人),对穿刺部位、血管、环境(如光线)的选择等,不同的操作者其效果有很大的区别。①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护 一是加强危重、老年、儿童及血管易脆等病人的监护。二是加强对新手护士静注病人的巡视。②加强重点药物的监护 加强对使用刺激性强、毒性大、容易渗漏药物患者的监护,如含钾输液、前列地尔等在正常注射情况下也易发生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

1.5.5 告知病人注意事项 因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理作用强烈,尤其是超剂量用药、输注速度较快及给药浓度较高时,容易发生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且静注药物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环境(如光线、温度和清洁度等)因素影响。告知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勿离开注射室,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处理注射部位的疼痛、血管刺激症状等[7]。

1.5.6 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 ①预防用药[8] :如静注高危药物时,预防性外用水胶体片剂,可有效地防止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局部注射的耐受次数。水胶体片剂外观透明,透气不透水,可阻隔外界的微生物,可减少穿刺部位感染的机会,同时便于观察皮肤及局部情况。还可为穿刺局部提供适宜密闭湿性环境,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反应消退。②治疗用药: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或局部刺激症状,出现肿胀或红肿疼痛等,根据输液外渗不同的分级程度,凭笔者的临床经验,及时单用蜈蚣油或水胶体膏剂联用蜈蚣油治疗,疗效较好[9]。

1.6 观察指标

注射期间每半小时评估注射部位1次,观察有无红肿、触痛或疼痛,连续观察5d,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患纠纷情况并进行比较[5,10]。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c2检验。

2 结果

2.1 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

在连续注射5d后,空白组36例、观察组5例出现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且后者症状较轻。见表1、2。

2.2 护患纠纷

空白组2例在注射的第3d因药物外渗未采取防治干预措施出现“显著”的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而发生护患纠纷。观察组则无。见表2。

2.3 患者满意度

空白组为93.33%(140/150),10例不满意者为A中8例、B中2例;观察组为98.67%(148/150),2例因年龄、疾病因素等影响处理效果而表示不满意。见表1、2。

3 讨论

3.1 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通过查询,目前尚无静注护理干预措施的相关法规与文献报道,经过实践,通过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可以达到护患双赢的目的。护理人员是静注的执行者与巡视者,与病人接触最多,在患者静脉使用药物期间,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静注护理干预措施的操作规程,是防止皮肤及局部受损ADR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该研究表1可以推断得出,通过开展静注护理防治干预措施,可以获得如下3个方面的效果:①能够有效地降低门诊静注患者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红肿、疼痛等不适;②促进了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降低了护患纠纷;③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信心,以更高的工作积极性面对临床护理。

3.2 静注患者皮肤的ADR是可以被防治的

实践证明,在静注过程中,护士有预见性的护理,可以明显减轻病人的不适,促进其舒适度。当静注患者感觉注射处的皮肤或局部有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常常会在第一时间请求或要求护士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医生,因其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生在接受到类似病例时,也会鼓励患者找护士解决问题。因此,护士除了准确地执行医嘱外,还得有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独立自主性。解决皮肤及局部刺激症状等独立性护理问题,相应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如果处理不当,其严重后果是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增加了医疗费用,甚至引起护患纠纷。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勤于思考、注意收集资料、准确的判断、善于总结经验,预防性和治疗性的措施双管齐下,是规避注射风险、减少注射ADR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

[2] 杨焕.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概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25(1):75-78.

[3] 张惠.176例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589-591.

[4] 张巧玲.对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16):31-32.

[5] 肖永红,侯芳,王进,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社会与经济后果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94-96.

[6] 姚远兵,王玲,金桂兰.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8,11(10):1255-1257.

[7] 冯艳霜,徐彦贵,朱立勤,等.我院门诊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 2008,19(11):857-858.

[8] 吴妙莉,黄慧,蓝宇涛,等.2种湿性敷料在Ⅱ级以上外周静脉炎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27(19):8-10.

[9] 杨媚月,张志国,廖琼,等.蜈蚣油联合水胶体糊剂在高危药物外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2):2701-2703.

[10] 赵万华.医院护理管理规范[M].成都:四川省卫生厅,2007:15-16.

(收稿日期: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