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诊断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探讨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33次
  • 评分4
  • 77
  • 0

杨旭欢

广州市正骨医院超声科,广东广州 510160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超声波诊断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2014年间收治的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波扫描和CT扫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判断依据,计算不同其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诊断确诊为腹膜后血肿45例,诊断准确率为67.2%;CT诊断确诊54例,诊断准确率为80.6%,CT诊断的准确性略高于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P=0.077)。超声、CT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100.0%。结论 超声波检查可以对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了解患者的血肿变化,对于腹膜后血肿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和CT联合应用实现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超声;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51-02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指的是患者因外伤所致的腹盆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1],由于其解剖位置比较深,并且常常合并有腹盆腔以及腹膜后脏器的损伤,导致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发生漏诊,如不能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该研究选择该院2009年—2014年间收治的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波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心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14~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7±2.5)岁;属于单发性损伤和多发性损伤的患者分别有14例和53例,患者腹盆腔脏器损伤的情况为:骨盆骨折28例,肝破裂11例,胸腰椎骨折13例,小肠、结直肠损伤共计10例,胰腺和胃十二指肠损伤共计5例。患者中合并四肢骨折的有12例,合并颅脑损伤和胸部外伤的各有10例。患者的损伤原因包括坠落13例、刀伤7例、击打13例、挤压11例、车祸2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

患者均在发生外部创伤后3 h内入院接受诊治。

1.2 检查方法

分别采用超声诊断和CT扫描对患者进行诊断。

1.2.1 超声诊断 选择西门子ACRSON X300超声诊断仪,选用3.5~10.0 MHz的凸阵探头进行探查,通常以3.5~5.0 MHz的频率最为多见,对于体型瘦小的患者可加用高频探头进行探查(探头频率在7.0~10.0 MHz之间[2])。

检查前,患者要禁食8~12 h,已排便,避免胃肠气体对检查结果的影响[3]。给予患者饮用水或者胃肠造影剂,充盈胃肠腔,便于腹膜后器官以及损伤情况的观察。患者在进行盆腔与下腹部检查的时候,需保持膀胱充盈。

对患者进行常规腹部扫查,检查的范围包括:肝脏、脾脏、胰腺和肠管,观察患者的腹腔内是否存在积液、膈下是否有游离气体的存在。排除患者的腹腔内存在实质性脏器或者空腔脏器损伤后,对患者的腹腔两侧、盆腔等位置进行重点扫查。

采用不同的检查体位,对患者进行检查。最常用的检查体位是仰卧位;也可以通过左侧卧位或者右侧卧位来探查患者的病变与胃肠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患者病变的活动性进行探查。采用俯卧位(俯卧位的扫查方式有下列几种:探头置于患者的后腰部扫查腹膜后间隙;将探头放置在后腰部和腹侧分别进行检查;采用膝-肘卧位,使患者腹侧完全悬空扫查),检查患者的占位性病变活动性。

每隔1 h对患者进行1次检查,检查次数在3次左右,对腹腔积液的深度、血肿大小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

1.2.2 CT诊断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剑突至髂前上嵴;扫描参数:层厚和层间隔均为5 mm,螺距24;重建层厚为2 mm,层间隔1 mm。将重建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多平面重建图像。

1.3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诊断确诊为腹膜后血肿45例,诊断准确率为67.2%;CT诊断确诊54例,诊断准确率为80.6%,CT诊断的准确性略高于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P=0.077)。超声、CT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100.0%。见表1。

3 讨论

腹膜后间隙具有位置深、间隙大、组织疏松的解剖特点,通常损伤后出血易扩散,并形成血肿[4],且合并腹腔或者盆腔等其他脏器的损伤,因而很容易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掩盖,诊断比较困难。腹膜后血肿的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腰背部疼痛或者自觉腹部包块的症状,但缺乏特征性的表现,依靠影像学检查、剖腹探查是主要的手段,超声就是常用的检查和诊断方式,尤其对于伤情危重的患者,当其入院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情况出现时,通过有效的超声探查确定患者的血肿动态变化对于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67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患者进行超声探查,可见血肿随腹腔压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其超声图像显示患者的腹膜后方可见类圆形或者不规则状的类囊性占位,其无真性囊壁存在,腔内透声性好,在囊性结构的边缘有低回声或者稍高回声存在。患者的血肿体积随着腹部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在入院初期,患者腹部受到的压力比较大,血肿体积小,形成慢;随着压力的减小或者解除,血肿的体积迅速增大,回声增强, 边界不清晰。但与CT诊断(80.6%)相比,超声的准确率较低(67.2%)。

两种方法在诊断中均有其不同的优势和缺点,超声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多次检查,动态地显示有无血肿的再发,原血肿有无增大,为诊治提供影像依据,但检测中易受肠腔内含气体干扰或出血量少,显示不清。而CT虽然诊断的准确率略高,但患者发生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时,多伴腰椎或骨盆骨折,不宜搬动,CT无法进行多次反复检查,且对于受伤时间短,腹膜后出血较少的患者,常无法显像。因而在诊断过程中,联合应用超声诊断和CT诊断可以实现诊断率的提高,该研究显示联合诊断的准确可达100.0%,优越性显著。

综上,超声波检查可以对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了解患者的血肿变化,对于腹膜后血肿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和CT联合应用实现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程俊,项和平,李贺.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5):417-418.

[2] 丁忠阳,徐进宇,黄国荣,等.血管造影术在腹膜后血肿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C]//2012年浙江、江苏两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暨2012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国际论坛论文集,杭州: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2012,4(20):229.

[3] 汤国军.创伤性腹膜后血肿79例的诊治体会[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6):686-687.

[4] 于冬亚.腹膜后肿块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58-59.

[5] 郝玉芝,王利民.创伤性腹膜后血肿38例诊治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4,35(3):238-239.

[6] 黄德圣,周克忠,张晓国.外伤性腹膜后血肿46例临床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1):31-32.

[7] 沈国新.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断及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3):474-475.

[8] 于冬亚.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6):686-687.

(收稿日期: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