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 投稿Miss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87次
  • 评分4
  • 49
  • 0

谢峰

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吉林桦甸 132400

[摘到] 目的 探讨和分析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在治疗胸腰椎与爆裂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2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患者均属于胸腰椎与爆裂骨折,且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方案进行治疗,对全部患者的随诊以及回访结果进行记录并作临床分析。 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1年内定期接受随访。手术后1年病椎前缘高度、椎管狭窄程度分别为95%和96%,明显优于手术前,患者手术后1年病椎前缘高度和椎管狭窄程度与手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的Cobb’ s角以及腰背疼痛VAS评分为(5.1±0.9)o和(1.1±0.5)分,全部优于手术前,该两项指标在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即在一侧或者双进行固定的方案来治疗胸腰与椎爆裂骨折的手术,不但操作非常安全,而且手术后患者病情进行恢复的效果非常满意。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与椎爆裂骨折手术,非常有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爆裂骨折;胸腰椎;伤椎置钉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006-02

[作者简介] 谢峰(1969.1-),男,吉林人,专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外科。

目前,医学界针对治疗胸腰椎与爆裂骨折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实践。伤椎固定一直都被认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典手术[1]。但伴随着相关临床治疗案例的不断增加,以及各学科领域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发现伤椎固定术还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胸腰椎骨折病在临床治疗上的效果[2]。为了进一步考证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术在胸腰与椎骨折的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该研究2012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选取该院收治的胸腰椎与爆裂骨折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组患者均为该院收治的胸腰椎与爆裂骨折的患者,共68例(75椎)。其中,男性患者共5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4~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因高空坠落导致骨伤共53例(57椎),因交通事故造成骨伤患者共15例(20椎),其中8例属于合并头颅伤,7例属于合并有跟骨的骨折。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划分,在5 h~6 d之间,平均为(3.1±1.2)d,全部患者伤椎最少一侧的椎弓根是属于完整的或者相对完整。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保持俯卧位。首先,以发生骨折的椎作为中心从后正中位置进行切口,将骨膜往下剥离进行止血,其次,在暴露的一个关节突进钉点处,用锤敲入1枚导针,通过透视进行准确定位以后,显露出病椎以及上下两个椎体的上关节突部位,然后,在受伤椎的上下两个椎体内,分别置入45 mm或者50 mm的椎弓根固定螺钉2枚,再根据手术前拍照的CT片来确定受伤椎的椎弓根保持完好的情况下,置进受伤椎内1枚或者2枚椎弓根固定螺钉,螺钉长度为30 mm或者35 mm。使用的L椎体骨折后置棒需要适当的预弯,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伤椎的生理弯曲,在撑开以后需要拧紧后置棒的顶丝,通过C型臂透视观察,当病椎高度达到恢复,椎间隙恢复正常,在双侧的宽窄达到一致以后放上套筒,再完全拧紧后置棒的顶丝,若属于神经症状的患者,需要在受伤椎的单侧或者双侧进行开窗观察以后确定突骨块复位的清况,如果突骨块的复位情况不理想,需要使用“L”型打击器,向前潜行打击突骨块直到硬膜和神经根不受压迫,再安装上1枚横连,进行冲洗伤椎以及上下椎板的去皮质,再植入同种异体的骨条,翻出来竖脊肌,覆盖住钉棒,最后逐层关闭切口,手术完成。

1.3 随访及考察指标

记录该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同时全部病例在手术后全部接受1年期的随访,并且分别在手术前后均进行X线CT、X线或者MR I影像的检查。

1.4 统计方法

对所得数据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t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所有病例均在1年内定期接受随访

手术后1年病椎前缘高度、椎管狭窄程度分别为95%和96%,明显优于手术前,患者手术后1年病椎前缘高度和椎管狭窄程度与手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obb’ s角以及腰背疼痛VAS评分

术后1年患者的Cobb’ s角以及腰背疼痛VAS评分为(5.1±0.9)o和(1.1±0.5)分,全部优于手术前(25.2±1.7)°和(8.2±1.0)分,该两项指标在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1和4.790,P<0.05) 。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与爆裂骨折临床应用中,患者受伤椎体的复位令人满意,病椎间高度也能够恢复正常[4-5]。由于受伤椎体高度也没有明显改变,没有后突畸形发生,内部起固定的螺钉也没有出现断裂现象,所以病椎固定以后患者脊柱的稳定性与传统4钉固定手术相比明显增加[6],虽然它对于椎管占位与椎体平移没有明显地改善,但是可以减少各个椎体间发生位移的现象。

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与爆裂骨折手术中,使用螺钉进行固定以后疗效改变的主要原因是:①为受伤椎体提供了良好的3点固定,降低了内部固定产生的悬挂效应;②降低了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发生变化的效应,增加受伤椎体的稳定性[7-9];③有效地避免了受伤椎体对椎间盘的牵张,有利于发生骨折的病椎形态迅速的恢复;④有利于恢复钉棒连接的适应能力;⑤固定螺钉对于伤椎的固定有效地减少了病椎椎体的移位。

该研究中,手术后1年病椎前缘高度、椎管狭窄程度分别为95%和96%,明显优于手术前;此外,Cobb’ s角以及腰背疼痛VAS评分 术后1年患者的Cobb’ s角以及腰背疼痛VAS评分为(5.1±0.9)°和(1.1±0.5)分,也全部优于手术前,该两项指标在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和李晶等研究结果[10]基本相符,也充分显示了手术方式的优点和治疗效果的稳定。

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与爆裂骨折手术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事项:①手术前应该首先根据CT片对椎弓根的方向、容量以及长度进行精确测量与准确的判定,以有利于正确地选钉以及置钉;②如果椎弓根断裂非常明显,就需要避免置入螺钉,以防制突入伤椎管或者挤压到椎弓根的侧壁而导致突骨块突入椎管;③病椎需要选择使用短钉(30 mm或者35 mm),只仅仅用来固定住椎弓根全长或者稍入椎体的后缘部位,不但达到了固定的效果,而且又不会影响撑开时病椎体骨折处的复位[11];④可以避免过度的复位,只恢复椎之间原有的高度就可以了,使上位椎的间隙略微小于下位椎的间隙,否则会造成前中柱张力过于导致断钉;⑤属于老年关节突增生患者,应当将椎弓根螺钉尽可能的拧入,以用来达到减少断钉率的目的;第六,放置横联,可以有效地缓解平行四边形效应及各钉的应力负荷[12]。

综上所述,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即在一侧或者双进行固定的方案来治疗胸腰与椎爆裂骨折的手术,不但操作非常安全,而且手术后患者病情进行恢复的效果非常满意,更重要的是手术后效果长期稳定,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与椎爆裂骨折手术,非常有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蒲海波,王清,修鹏,等.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进展[J].西南军医, 2011,14(1):80-81.

[2] 严小虎,隋曌,蒋华,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途径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11(3):265.

[3] 左文山,王守国,戴志唐,等.一期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再手术原因探讨[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19(2):227.

[4] Peter D,,Angevine CA,Diekman Pc,et al.Lumbar fusion with and without pedicle screw fixation[J].SPINE,2012, 19(2):451.

[5] 袁强,田伟, 张贵林, 等. 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3,26(5):217-222.

[6] 姜星杰,张绍东,吴小涛.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 8(11):109.

[7] 栗向明,宋梅,姬凌飞,等.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27(21):364.

[8] Patel AA,,Dailey A,Brodke DS,et al.Thoracolumbar spine traumaclassification: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score system and case example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2011, 20(4):795.

[9] 孙先润,唐涛,赵晓芳,等.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体会[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6(2):87.

[10] 李晶, 吕国华, 王冰,等. 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固定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3,25(5):293.

(收稿日期:201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