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

  • 投稿通信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536次
  • 评分4
  • 66
  • 0

王辉玲

潢川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南信阳 465150

[摘要] 目的 探究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500例采用口服75 g的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判定IGT,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共追踪3年,每年必须进行OGTT的复查。与此同时,在空腹状态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仅进行一般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饮食加运动组的治疗方案:按照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饮食的控制、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每年进行饮食运动治疗的宣教;阿卡波糖组的治疗方案:阿卡渡糖50 mg,3次/d,规律服药;二甲双胍组的治疗方案:二甲双胍0.25 g,3次/d,并规律服药。结果 在初访时,4组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PG)、OGTT后2 h的血糖(2hPG)均有所上升,平均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1.92%;饮食加运动组的FPG有轻度的升高,但是2hPG存有轻度的下降,平均的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8.20%;FPG、 2hPG均下降显著,每年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94%、3.92%。在3年末,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的平均的FPG与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 该次的实验表明,每年糖尿病自然发病率在IGT人群为11.92%,通过一般的饮食加运动干预,IGT人群中每年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8.20%。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每年的糖尿病发病率可下降到1.94%、3.92%。在IGT的干预治疗中,小剂量的药物干预,可显著的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IGT;糖尿病;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干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05-02

[作者简介] 王辉玲(1977-),女,河南潢川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2型的糖尿病(DM)患病率可高达7%~10%,而DM人群中的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比非DM的人群高2~4倍[1],因此,防治大血管疾病的关键是减少2型DM的发生。2型的DM的前期状态为IGT,IGT的干预可认为是预防2型DM的重要部分。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在改变其生活的方式,DM发生可减少30%~50%[2],但长期的效果不佳。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能持续的减少到120 g/d或运动不能达到150 min/周,其干预的效果不明显。为此,该次实验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500例IGT患者为研究对象,在IGT人群中,探究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500例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筛选出IGT的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均为125例。其中,对照组,80例男性,45例女性,年龄从35~75岁,平均年龄为(42±5.7)岁;饮食加运动组,73例男性,52例女性,年龄从37~72岁,平均年龄为(46±4.2)岁。阿卡波糖组,62例男性,63例女性,年龄从31~73岁,平均年龄为(44±3.7)岁。二甲双胍组,67例男性,58例女性,年龄从40~78岁,平均年龄为(46±4.8)岁。所有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初访时,在空腹10~12 h后,行OGTT(75 g葡萄糖),进行静脉空腹血糖和OGTT后2 h的血糖(FPG和2hPG) 的监测,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二三酯。同时,在空腹状态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仅进行一般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饮食加运动组的治疗方案:按照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饮食的控制、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每年进行饮食运动治疗的宣教;阿卡波糖组的治疗方案:阿卡渡糖50 mg,3次/d,规律服药;二甲双胍组的治疗方案:二甲双胍0.25 g,3次/d,并规律服药。

1.3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

2结果

2.1在初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在初访时,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FPG、2hPG、血压、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在随访3年末,4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在3年末,对照组的FPG和2hPG,均有所提高;饮食加运动组的FPG有轻度的升高,而2hPG存有轻度的下降;饮食加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2hPG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两组的FPG、2hPG均下降明显,与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末,在4组中,BMI、血脂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随访3年末各组糖耐量转归

在3年末时,对照组丢失2例,30例(24.39%)糖耐量减低转为正常者,49(39.84%)例仍为IGT者,44例(35.77%)发展为DM者,每年平均DM的发病率为11.92%。饮食加运动组丢失3例,38例(31.15%)转为正常者,54例(44.26%)仍为IGT,30例(24.59%)发展为DM者,平均每年DM的发病率为8.20%。阿卡波糖组失访5例,86例(71.67%)转为正常者,27例(22.50%)仍为IGT,7例(5.83%)发展为DM者,平均每年DM的发病率仅为1.94%。二甲双胍组丢失6例,无丢失患者。54例(45.38%)糖耐量转为正常者,51例(42.86%)仍为IGT者,14例(11.76%)发展为DM者,平均每年的DM发病率为3.92%。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高血糖为主[3]。长期的高血糖与代谢功能紊乱等会引发全身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尤其会引发心血管、肾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衰竭。严重时,引发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急性并发症[4]。糖调节受损血糖已经高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也有的人在体检时测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而却不知道自己餐后2 h血糖已经超标。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患者本身会忽略自己的健康状况,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医生也常常只是口头上的叮嘱,缺乏可操作的治疗方案。处于超负荷状态的胰岛β细胞开始力不从心,并且受到损伤。如此葡萄糖不能受到有效控制,长期高出正常范围,反过来又会对胰岛β细胞进行毒害(葡萄糖毒性)[5]。

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2型DM[6]在未能改变基因遗传方面,干预IGT—2型DM的前期阶段—是减少DM发病的主要措施。

生活方式的干预—非药物治疗,减少了糖尿病的危险率为30%~50%,既简便,又经济。国外的IGT干预实验,生活方式的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长期坚持困难[7]。饮食加运动组,每年平均DM的发病率8.20%。根据在大庆地区的研究:经过饮食、运动控制,每年DM的平均发病率为15..7%。这与该实验的数据有一定的差距。考虑可能是由调查的样本大小、地区差异相关。通过国外的研究发现:在IGP人群中,运用降糖药物可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并未给出确切的说明。为探究这一点,该次实验给出了一些解释。阿卡波糖组、甲双胍组,两组的平均糖尿病的每年发病率为1.94%和3.92%,与饮食运动组相比较,明显的减低。

从理论上讲,必须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糖的毒性作用[8]。在临床上的餐后高血糖, IGT的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且长期的坚持干预是困难的事情。而饮食加运动,不能进行长期的强化,干预效果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8]。因此,药物的干预在IGT人群中是必要的。

长期的IGT干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药物的安全性[9]。目前,干预IGT的药物均为上市十年以上的国外产品,经过大样本统计,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用于长期IGT干预治疗应是十分安全的。

干预IGT的药物选择,原则与2型DM的治疗相同[10]。与DM不同,在IGT阶段,患者的B细胞还存有代偿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分泌不呈进行性的下降,故用药的药物的剂量较小,宜选择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综上所述,每年糖尿病自然发病率在IGT人群为11.92%,通过一般的饮食加运动干预,IGT人群中每年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8.20%。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每年的糖尿病发病率可下降到了1.94%、3.92%。在IGT的干预治疗中,小剂量的药物干预,可显著的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家栋.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对比[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118.

[2] 汪婷.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对葡萄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1,5(11):21-22.

[3] 黎茂尧,梁芳,周文英,等.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异常合并肥胖症患者的干预作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21(1):43-44.

[4] 夏芳,阿荣,洪挺,等.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治疗单纯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效果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3,18(2):104-105.

[5] 王树国.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治疗早期糖代谢异常临床疗效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3):459.

[6] 常宝成,郑妙艳,单春艳,等.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2):93-96.

[7] 郑冬良.二甲双胍对不同葡萄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谱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691-692.

[8] 徐楹.IGT/IFG伴肥胖人群应用二甲双胍的临床意义[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4):308-309.

[9] 刘鹏,陈颖颖,张凤梅,等.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5):32-35.

[10] 乔亚洲.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80-81.

(收稿日期:201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