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611次
  • 评分4
  • 56
  • 0

赵 静1 王春燕2

1.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卫生管理部空勤人员健康管理中心,广东广州 510406;

2.开封市中心医院控制感染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更佳,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降低了并发症和疾病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并发症;疾病复发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60-02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中常见的胆道疾病,会有多种因素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常见的例如结石、化学刺激、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等[1]。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患者的主要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厌食油腻等,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容易导致疾病复发[2]。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34~70岁之间,平均年龄(52.5±2.3)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3±1.2)年;合并胆囊结石6例。在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在31~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0±2.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1±1.5)年;合并胆囊结石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西医标准:依据《实用内科学》[3],患者B超检查显示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形态、大小改变,胆囊收缩功能不良等,具有病程长、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2)中医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4],患者属于肝胃气滞证的范畴,胆囊区有压痛和叩痛,表现为恶心、嗳气、反酸、胃部灼热等症状,尤其食用油腻食物后更加严重。(3)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方案,给予患者进行保肝、补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基本中药组分是:半夏、大黄各10 g,枳实12 g,柴胡、黄芩、生姜、白芍、大枣各15 g。患者如有呕吐,可加竹茹15 g;患者如有发热,可加败酱草、蒲公英各25 g、生石膏50 g;患者如有黄疸,可加泽泻20 g、茵陈50 g;患者如有胁痛,可加元胡索、川楝子各10 g。加水煎服,每日1剂,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显效:患者腹胀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消失,B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无明显病变;有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B超检查结果显示炎性反应减轻,胆囊大小接近正常,但胆囊壁增厚;无效:患者症状仍然存在,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B超检查结果和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如腹胀嗳气、急性胰腺炎、胆汁性肝硬化等。(3)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后复诊的疾病复发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疾病复发率上的比较

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复发,占比12.0%;对照组中有7例复发,占比28.0%。经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存在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功能异常。相关研究表明25%的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发病基础在于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6]。胆囊作为胆囊管的末端,能够容纳30~60 mL的胆汁。胆囊管比较细小,而且内内部有黏膜,因此胆汁经过胆囊管时容易嵌入胆石或寄生虫,从而致使胆汁排放阻碍。胆汁长期积聚在胆囊内,就会因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炎。另外,终末动脉是供应胆囊的主要血管,虽然胆囊出路受到阻塞,但黏膜依然分泌黏液,这就导致胆囊内部压力升高,压迫胆囊壁的血管,导致抵抗力下降,细菌趁机大肆活动,于是诱发胆囊炎[7]。慢性胆囊炎具有病程长、容易复发、经久不愈等特点,为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便。这就要求患者在饮食上,要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的食物;多食用干豆类制品,选用植物油而不是动物油;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等。日常饮水时,可以在水中放入少量的山楂、银杏、沙棘等物[]。另外,应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增强自身体质;防止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烦躁易怒的情绪[9]。

3.2 大柴胡汤治疗方案

在中医领域,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胆胀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胆汁淤滞、肝失疏泄。肝胆互为表里,由于情志不畅导致肝脏的疏泄能力下降,致使气行郁滞、精汁不泄而发病[10]。因此,治疗应遵循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则,使用疏肝利胆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气止痛的目标。大柴胡汤中,柴胡为君药,和黄芩合用具有清热、祛邪的功效;白芍、大黄、枳实等为臣药,其中白芍可以止痛缓急,和大黄合用能够缓解腹部疼痛,和枳实合用能够治疗腹痛烦满。除此之外,半夏、生姜能够降逆止呕,对于呕吐具有显著的疗效;生姜、大枣能够调和营卫[1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柴胡能够消炎抗菌,促进胆汁、胆盐的排放;大黄利胆通下,能够使括约肌松弛,加强胆囊的收缩作用,从而有利于胆汁的排出;川楝子可以疏肝行气,元胡索具有镇痛效果,通过松弛肌肉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诸药合用,起到抗菌、消炎、利胆的功效,有效缓解平滑肌的痉挛,从而改善患者的各项症状[12]。

该研究结果显示,25例患者在西医药物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显效13例,有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0%,高于对照组的80.0%。在并发症上,仅有腹胀嗳气、急性胰腺炎各1例发生,占比8.0%,远低于对照组的24.0%。另外,患者半年后疾病复发率为12.0%,低于对照组的28.0%。综上,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更佳,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降低了并发症和疾病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关欣兰. 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治疗83例临床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13,34(11):2080-2081.

[2] 董文,王德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气滞型)58例[J]. 现代中医药,2013(3):50-51.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6] 王学好,贾世祥.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20例体会[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595-596.

[7] 吴维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胆囊炎47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9):41,43.

[8] 刘红霞,程敏,汪喜明,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倾向乙型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68例[J]. 广西中医药,2014(1):16-18.

[9] 谷万里,祝德军.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中西医结合10年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3):17-19.

[10] 张小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21-1322.

[11] 阳晓,叶任高,刘冠贤,等. 3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6):401-108.

[12] 吴维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47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9):41.

(收稿日期: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