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论文5000字_口腔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5-27
  • 阅读量271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口腔医学论文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都是会有很多严格要求的,所以在写作之前必定会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参考前人的写作方式等等,本论文分类为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口腔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口腔医学论文5000字(一):基于“双导师制”的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导师在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专业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行的新时代,也是培养合格、同质化住院医师的重要保障。我院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性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结合学生需求给予相关专业临床方面及科研方面的有力指导,为学生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文章以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临床科研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阐述“双导师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全日制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双导师制;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隨着社会对全面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口腔医学对临床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共行虽然能有效加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为把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临床医生提供制度保障,但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仍然有所欠缺[1]。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下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中指出,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良好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中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临床能力,同时还应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再次强调了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探究“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及体会。


  一、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一)口腔医学硕士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致含有五个二级学科内容,即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其中口腔内科学又可被进一步分为五个三级学科,即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病学和口腔预防学。目前国内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其中,“专业学位”学生在当前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安排下,一般在完成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学习,完成33个月的科室轮转后方可进行答辩。在这样的前提下,“专业学位”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这样一来毕业生也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且传统的“一对一”单一导师负责制很难满足学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的训练需要[3]。


  (二)口腔医学硕士规范化培训任务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基本保障。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或协同单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随着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全国范围启动以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的重叠日益明显,不仅培养内容繁重,培养模式也过于单一,很多硕士研究生错过了硕士学习期间科研训练的最佳窗口期[4]。尽管传统的培养方式能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学生难以获得思考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不仅无法独立撰写医学论文和开展课题工作,同时也将慢慢失去对临床工作中复杂病例的科学判断,无法跟上医学发展与时俱进的脚步。


  (三)口腔医学硕士培养科研重视度不足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是硕士培养的主体对象,主体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教育的培养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部分硕士研究生将获取文凭、顺利毕业看作学习目的,却追本逐末忽略了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的提高,一味跟随式被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自我观念淡薄,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更是极度匮乏。科研重视度不足,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科研能力的教授与学习也会因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受到影响。


  二、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双导师制”探索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导师制的概念主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型私人企业[5]。“双导师制”这一概念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由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率先提出并推广应用[6]。在近十年来的应用实践中,“双导师制”在教育学专业、药学专业以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当下,“双导师制”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与第一导师进行双向选择,随后根据硕士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安排进入科室轮转,与此同时,根据该学生的课题选择及毕业设计配备一位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第二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锻炼和科研能力培养,在保障硕士研究生顺利轮转的前提下,有安排、有步骤地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为“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学习、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着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小讲课、文献汇报等规范化培训内容,需负责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管理[7]。科研第二导师则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进展等,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同时辅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理论指导,保障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建立以及相关能力的锻炼。


  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建立,可有效结合两位导师在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长处,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临床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科学问题的提出,同时还可针对性帮助学生梳理科研思路,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其科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有利于导师间的相互配合,指导学生积累经验,大大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双导师制”的建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优化临床导师资源的配置,缓解临床导师的科研压力,使学生的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具体性,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科研学习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首先,應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的遴选标准。遵循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负责临床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第一导师应综合考虑导师的临床教学能力、科研经费、科研课题情况进行遴选;负责科研理论指导和方法教授的第二导师应以导师承担课题情况及经费情况作为主要遴选标准。


  其次,根据研究方向、临床实践方向在每个二级、三级学科组建个性化导师团队,不同导师团队之间人员可以适度交叉,但不应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不得影响教学质量[8]。这样一来,学生的科研培养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临床中发现和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可高效的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与不断优化,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化制度,针对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保障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使“双导师制”可以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从而为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建立“双导师制”的同时,应酌情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监督机构,实行人才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督促导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除了职能部门的定期考核和监督外,也应注重学生这一培养主体的反馈和意见,使得“双导师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三)“双导师制”的优点


  “双导师制”是一种实用且高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在口腔医学中,更是具有独特优势。从培养主体的角度出发,“双导师制”能在保障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其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科研思维的锻炼,同时为其毕业后撰写论文、主持科研项目等打下夯实基础,其对学生的培养是系统的、全面的、长远的[9]。科研与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于临床工作,临床则可以实现科研探究的转化,使其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因此,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使硕士研究生们受益一生。


  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双导师制”是机遇更是挑战,导师团队在带教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导师间头脑风暴和新思维新想法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导师自身的进步提供了契机。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积极性不高


  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骨干医师,在承担常规医、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负责相应的导师工作,使得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大大增加。繁重的工作量,以及导师任职过程中的诸多琐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导师培养质量评估系统和奖励制度的不足,部分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以及培养内容的认识不足,都可以影响导师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导师沟通不足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也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科研导师则应着重关注研究生的文献指导、课题选题、论文撰写等。“双导师制”不仅强调不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强调各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导师间沟通能帮助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制订出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些沟通包括临床和科研培训的内容、方案和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作出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导师工作有效性。师生间的沟通能帮助进行相互了解,学生意见的反馈和反思是督促导师制度进步的关键所在。有效地沟通还可帮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进度,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四、优化“双导师制”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制”遴选制度


  导师遴选要兼顾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政治素养,针对不同导师专业能力的鉴定和评估应有所不同,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是遴选合格导师的保障,同时也是组建优秀导师团队的保障所在。临床导师的遴选应着重关注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都应纳入遴选要求。科研导师的遴选需保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包括近5年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以及研究成果等都应纳入遴选的考核范畴。遴选的导师应进行科学的集体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动态。导师岗前培训应充分了解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研究生教育的形势与任务,同时还应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和责任,才能做好导师的分配工作。


  (二)规范“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导师管理制度,保证双导师实施的规范化,严把质量关。应不定期开展学生反馈,对导师管理进行动态监督,监督部门应关注“双导师制”运行现状,并根据学生反馈和导师间的沟通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改进,把有能力的临床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


  (三)完善“双导师制”考核制度


  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新型导师模式,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将科研成果、临床考核成绩等客观指标以及学生反馈等主观指标纳入考核,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培养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导师,应适度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进而督促导师工作,帮助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对于未完成培养内容或培养目标未达标的导师,应做出相应的考核,全面调动导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必要时还可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不同导师课时津贴、工作量计算等优惠政策,设立优秀导师奖,奖励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优秀导师[10]。口腔医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口腔材料、成骨、肿瘤、炎症的研究具有极大转化潜能,“双导师制”考核制度中应充分考虑口腔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应量化考核指标,保障“双导师制”以及相应考核制度的顺利执行。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項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在保障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可有效保障学生科研思维与能力的锻炼,激励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满足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时代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建设思考与探索论文


  摘要: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口腔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我国口腔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高校作为培养口腔医生的摇篮,落实国家政策义不容辞,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口腔人才,就是我们时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口腔医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


  从以往餐桌上最为常见的牙签逐步被牙线取代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追求以及口腔保健意识在近几年有很大的提高。随处可见的口腔医疗机构,均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医疗机构人员素质和层次都在不断提高,这是社会需要的一种体现。同时各大口腔医疗机构在拼设备、拼技术的同时又开始拼服务。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为了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与人民对口腔健康的期望,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进行改革,让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笔者就口腔医学专业建设改革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一、把住两端


  所谓两端,就是招生与就业。学生培养质量乃教育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精英化教育。招生层面,口腔医学专业是国控专业,采取提前招生模式,按照国家《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控制招生人数。就业层面,通过教育,达到培养规格的学生才能毕业。近几年由于口腔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学校遴选高层次的就业单位,使得学生们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创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由于我校“严进严出”政策的实施,学生具备了岗位胜任能力,一进入社会就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学生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管住中间


  所谓中间就是指培养过程,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是高校一方所为,人才终究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合格的,因此,要联合社会口腔医疗机构及兄弟院校,听取相关建议,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科学可行的。


  1.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抓手。如何设置好课程,首先要回答出以下问题,课程的来源和去处。所谓来源,是指设置这门课程的原因,设置的课程对人才培养起到了什么作用?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做出取舍,这就要根据国家《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道德修养的培养这几方面来设计课程。作为医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可以夯实坚定的理想信念[1]。所谓去处,是指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对将来就业创业的帮助。如果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及后续发展没有任何帮助,那就是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应该毫不犹豫的舍弃。


  2.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制定好了相应的课程,就需要有力的师资去完成,完成的程度取决于师资本身的修养、素质、知识掌握程度等等,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首先,要保持一颗敬畏教育事业的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成果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只有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最后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加之为了熟悉社会用人需求,还要不断与社会接触,必须抵抗住诱惑,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才能一心一意投入到教育中。其次,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要与临床接轨,加入相关学会就是一条路径,不断与行业大咖进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在自身提高的同时,将新的理念与知识传递给同事与学生,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3.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包括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教学,实训教学采取精准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所有项目必须涵盖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项目和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常规诊疗项目,在学生实习前要进行一对一的技能考核,确保每一个学生技能过关。开展临床见习工作,让学生不断接触临床,感受临床诊疗环境和氛围,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


  4.社会实践教学


  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在校学习期间,依托“8020”口腔保健协会,组织学生为社区人民、学龄前儿童等群体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普查活动。以“世界爱牙日”“全国爱牙日”等健康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将口腔健康教育向社会人员进行集中宣传,依据国家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开展“三减三健”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结合我校提出的三个习惯养成活动中的饮食习惯,宣传少食“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向广大师生传授健康食品选择和健康烹任技巧。依托无烟校园建设,让广大师生了解吸烟对口腔的危害。


  三、开展专题学术讲座


  2016年河南省口腔医学会正式成立,成立后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王兴希望河南省口腔医学会能充分发挥在口腔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作用,使河南口腔医学界与全国口腔医学界联系更加紧密,切实推动河南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我校是理事单位,拥有便利的条件与河南省口腔专家进行交流,医学会也非常重视和支持教育教学工作,每年口腔医疗专家都会为我校师生介绍口腔前沿知识,先后为我校师生开展了口腔正畸、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儿童牙病等专题讲座。


  四、三个习惯养成教育


  我校在2018年提出:一个优秀的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要能开出“三张处方”,即“医疗处方、运动处方、膳食处方”。学校致力于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新时代为健康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急需的医学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课堂思政,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社会、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必备的人身准则,更是价值追求[3]。学医很苦,需要做好终生学习的准备,不断接纳新的知识,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下完成诊疗工作。同时,应该具备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但自己坚持,还要宣传给身边及周围的人,帮助他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助力健康中国。


  综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建設需要重新定位与思考,一定要与医疗行业接轨,让行业多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他们的加入,会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也会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