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治疗误区,你中了几个

  • 投稿浣浣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42次
  • 评分4
  • 30
  • 0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 马长生

我国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大国,且患病人数日趋增加。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调查发现,房颤患者卒中的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如果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每年20名房颤患者中就会有近1人(5%)发生卒中,并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的特点。

减少由房颤引起的卒中,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对于有中、高卒中危险性的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也就是服用抗凝药物。这个观点已在国内和国际上达成共识,但我国房颤患者抗凝药的使用还不尽如人意,并且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许多面临卒中威胁的中危、高危房颤患者仍在使用阿司匹林抗凝,但其抗凝疗效不明确,而且预防卒中发生的效果有限。因为阿司匹林是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的,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治疗效果比较好。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因为阿司匹林的效果有限,应该使用华法林以及达比加群酯这类作用于凝血因子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房颤患者根本没有治疗。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但由于华法林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难度较大,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长期应用华法林需监测凝血指标(INR),并据此调整剂量,特别是用药初期,需要反复抽血化验,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甚至主动放弃抗凝治疗。

第三,许多房颤患者甚至医生缺乏对无需监测血药浓度的达比加群酯等新型抗凝药物的了解,不知道有无需检测凝血指标的抗凝药,进而放弃抗凝治疗。其实,预防成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早已应用于临床,不仅能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风险,血管性死亡、颅内出血、致死性出血风险也显著降低,而且使用方便、安全,无需常规抽血监测INR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等。

第四,由于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一些房颤病人只用房颤治疗药物而忽视抗凝治疗。其实,房颤病人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血管疾病患者和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的房颤病人,除了服用房颤治疗药物外,都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甚至应该以抗凝药治疗为主。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