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新理念:不仅看得见,还要更清楚

  • 投稿粉红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326次
  • 评分4
  • 67
  • 0

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朱承华

章奶奶70多岁,患白内障多年,现在裸眼视力只有0.15,还有较严重的散光,视物模糊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了。近来在家人的劝说下,她终于下决心去做白内障手术。医生说,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和以前不一样了,病人手术后,即使不戴眼镜,也能获得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医生的话让章奶奶信心倍增,积极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了手术。果不其然,术后2周章奶奶的裸眼视力已经达到0.8,眼部散光也基本得到矫正,看东西清楚得让她吃惊。70多岁的章奶奶开心得像换了一个人。

传统白内障手术,是为了复明,患者在手术后能看到光,看到人影、物影就算成功。因此,只要手术去除混浊的晶体就行了。然而摘除混浊的晶体后,眼球内就丧失了晶体这一必不可少的结构,术眼就处于高度远视状态。因此,在角膜接触镜与人工晶体问世前,白内障手术后普遍采用配戴上千度的远视眼镜来矫正视力。不可否认,眼镜对病人的视力帮助很大,但是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特别是单眼白内障摘除后,戴上1000度的凸透镜,物象比原来放大22%~33%,而另一眼所见物象明显较小。由于双眼的物象差,病人严重复视、头昏目眩,这些病人大多数就放弃了戴镜,只用那只未动过手术的眼睛看物体,因而没有立体感;而对于双眼白内障术后,配戴高凸透镜,由于物象放大,会导致病人空间定向障碍,尤其在戴镜的早期,可发生用钥匙开门找不到锁眼,吸墨水时打翻墨水瓶等情况。加上高凸透镜中央部与周边部屈光能力不同和三棱镜效应,斜看时即产生球面像差,物体发生移位现象,引起戴镜者的错位感、空间方位感失真。当然这些缺点在病人的努力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可以部分被克服。但是戴高凸透镜后出现的周边视野缩小,是很难被病人克服的,视野50~65度之间的物象不能进入眼内,而形成环状盲区。这不仅给病人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带给病人危险。后来,角膜接触镜的问世,弥补了戴镜的不足。但是角膜接触镜每天要取戴、清洁、消毒,对儿童和老人很不方便。戴用角膜接触镜不当者,还会损伤角膜或导致角膜炎症。

随着人工晶体的研制成功和逐渐成熟,以及白内障手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白内障手术有了更新的理念:不仅仅强调去除混浊的晶体,还强调术后要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即手术要追求“看得清”、“看得真”,使视力更好,视物更舒服、更持久。因而目前全球白内障的治疗目标,已从早期的单纯复明发展到尽量恢复正常人眼的视功能,原本以复明为目的的白内障手术也逐渐向“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变。

目前开展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白内障,而且可以同时将老花眼、近视眼、散光、像差、视野变小、立体视觉变差、分辨颜色能力与阅读速度下降等问题一并根除。这是一种采用无损伤设计的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即使用超声波将硬化的晶状体核击碎、乳化后吸出,再植入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它的成分包括硅胶、聚甲醛丙烯酸甲酯、水凝胶等。人工晶体的形状功能类似人眼的晶状体,有重量轻,光学性能高,无抗原性、致炎性、致癌性和生物降解等特性。质量好的人工晶体与人正常组织的相容性很好,无刺激,也不会被降解,光学性能也很好,一般不会有异物感。人工晶体一旦植入眼内,即可终身使用,如无特殊情况,不需更换。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切口仅1毫米,不出血、不打针、无缝线,手术时间为数分钟。患者几乎无痛苦,在门诊就可以完成,且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发症也显著减少。因此,即使是高龄患者,如果血压、心脏情况稳定,血糖控制正常,也能承受白内障手术。

总之,白内障手术已不再满足于使眼睛重见光明,而是已经发展到如同验配眼镜那样,目的是为了改善视觉质量,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