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再发新病丛生,传染病防控没有淡季

  • 投稿猎头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603次
  • 评分4
  • 93
  • 0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潘毅

一部是以SARS为原型的美国大片《传染病》,让看过的观众唏嘘不已:影片中疾病袭来后医院中的死亡气息,街道上空无一人的肃杀情景,简直就是几年前SARS灾难的重现,让人们再次体会到现代社会里传染病的威力。

SARS,重新唤起了

对传染病防控的重视

SARS爆发前,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横行几个世纪的危害人群健康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大幅度减少或被控制甚至消灭,人们出现了一种非常乐观的思想。即以预防传染病为重点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今后与疾病斗争应转向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退行性病变等非传染病为重点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此观点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染病控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预防策略和具体措施松懈,预防医学处于讲起来重要,办起来次要的状态。

2002年中国广东暴发的SARS疫情,波及全世界34个国家,给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经中同政府、医务人员、科研人员艰苦努力,以血汗甚至生命为代价,终使SARS得到控制。

一场SARS爆发流行,虽说损失惨重,但“危”中往往孕育着“生机”。SARS的暴发揭示了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即:传染病并没有离开人类,而是以新的更凶险的面貌出现,传染病仍然是当前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SARS不仅引发了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和反思,也成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正如1988年有30多万人因食毛蚶被传染患急性甲肝,而催生了《传染病防治法》一样,SARS也唤起了政府、社会以及医学界对防治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重视。

传染病防控双重压力:

老病复燃,新病丛生

新发传染病主要指这三大类疾病:第一类是疾病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未被认识为传染病,近20年来因发现其病原体才被确认为传染病;第二类是疾病在人间也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被人们所认识,近20年才被发现和鉴定;第三类,是过去可能不存在的新出现的传染病。

近20年来,全球约出现新发传染病40余种,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对新发传染病人们一般没有免疫力,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医学界一时也还找不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的办法,致使许多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影响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领域。如艾滋病被列为“世纪瘟疫”;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以其极强的传染性、极高的病死率而被称为“死亡天使”;莱姆病已遍及5大洲70多个国家,在美国其危害仅次于艾滋病;在英国出现的疯牛病导致约20万头牛受到感染,与疯牛病相关的高病死率的人类新型克雅病的出现,触发了全球性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撼。

尽管有些新发传染病目前仅限于在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在我国尚未发现,有些新发传染病虽已在国内发现但危害并不严重,但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500多年以前,鼠疫菌“坐在”商人和士兵的船上,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引起一次世界大流行往往要花几年工夫。现在,病毒“坐上了”飞机,几小时就飞到了另一个国家,几个月的工夫就能使病毒遍布全球。

在我国,SARS后10年,几乎每1~2年就有1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如2003年11月国内出现的变种病毒引起的H5Nl禽流感流行,以后每年不断有散发病例不规则出现;2009年墨西哥出现新型甲型流感HIN1病例,很快通过航空来往传到多个国家,包括中国;2010年我国河南省发生聚集性蜱咬病例,同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从患者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布尼亚病毒”,以此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综合征”出现在全国多个地区;而冠状病毒的新变种也引起大家关注;2013年3月开始,国内又出现了人感染变异甲流H7N9病例。

在新发传染病此起彼伏的同时,一些老的传染病出现死灰复燃的的现象。传染性结核病在我国,2010年发病人数约为100万,占全球的11.3%,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980年以来,在我国已杜绝30年之久的淋病、梅毒等性病死灰复燃,而且蔓延很快;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急剧增长;鼠疫、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老病种又再次向我们逼近;计划免疫控制的传染病虽然明显下降,但是传人的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大年龄麻疹病例的出现等都说明,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还任重道远。

总之,人类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传染病的危害绝不能低估,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不是轻松,而是更为复杂、艰巨了。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卫生条件较差,更应该正视传染病的挑战,加强防范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特别是那些正在出现的新发传染病。

防控传染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平常时期,管理部门和民众感觉不到它的潜在威胁,因为在这方面的投入看不到局部的利益,一般很难从长远考虑它的发展,仅仅是维持现状,使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即可,使得应急的弹性储备很少。然而,突发疫情与自然灾害一样,如果在平时不修堤筑坝,建立完善的应急系统,一旦疫情如洪水般来临时,必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SARS的暴发,使得各国重新认识到公共卫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SARS后《传染病防治法》作了修订,卫牛计牛部门制定、修订了50项传染病诊断标准、30多个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相关技术规范;农业、水利、质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传染病防治各项工作。截止到目前,我国共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0家,专业技术人员19.3万人,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这对我国的传染病防控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使人们不仅知道有GDP,更知道了CD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到2012年底,还初步建立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网络。

此外,为了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发现和发生,我国已建立了一个覆盖率非常高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如已经覆盖到乡镇的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和设在大医院的传染病哨点监测实验室。全国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98%,乡镇卫生院直报率达94%,疾病防控机构实现了100%的网络直报。现在,如果一家县级医院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发现了一例人禽流感感染者,从他发现、确诊并录入系统的那一刻起,该县所属市、省及国家CDC都可以实时看到该报告病例的相关情况。因此,霍乱再也不被称为“02”,也不用被诊断为“肠道感染”了;禽流感、猪链球菌、手足口病疫情都能得到及时报告。现在,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上看到各地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情况,使民众可以及时了解防控措施。

人们常说,传染病救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说10前,国人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不知所措,那么经过10年的完善和建设,从这次应对H7N9禽流感看,疾控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染病疫情的判断、报告、监测及通报渠道都相对畅通,不仅缓解了公众面对突发疫情的恐慌情绪,而且为防控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舟共济,防控传染病

目前,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都留下了人的痕迹,传染病的核心是“传染性”,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和意识。因此,有效的控制传染病,一是靠科学,二是靠政府支持,三是靠大众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公众要有科学和清晰的思路。在大的疫情面前,公众的社会行为要遵从政府的指挥和医学专家的要求;思想上既要高度重视,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行为上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当发生感染时,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有效地隔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病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得到最佳的医疗救治。

“明天市内医院转移‘非典’病人,千万不要上街”、“某某学校出现疫情”……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谣言。此类“小道消息”,近年来也出现在小儿手足口病、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治过程中。今年4月,浙江省慈溪市警方对3名散布甲型H7N9禽流感疫情者予以行政拘留。谣言止于公开,疫情的科学发布是消除社会恐慌的良药。传染病疫情的发布,贵在及时、准确。SARS以后,疫情发布制度和发布工作已有很大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公众一定要有强化重大疫情只能由中央主要媒体和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发布的意识。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