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09
  • 阅读量15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32例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试验组的护士在护理患儿时加上肢体语言的沟通,对照组则仅进行言语上的沟通。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抵抗治疗率为18.18%,常规组的抵抗治疗率为65.15%,试验组要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积极配合率为81.82%,而常规组的积极配合率为34.85%,试验组的积极配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积极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增加肢体语言沟通可使患儿在治疗中的配合度提高。


  [关键词]小二护理;肢体语言;临床应用


  作者:李云(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安徽芜湖241000)


  肢体语言简单易懂,适宜用于儿童护理中。单纯的语言很多时候对于小孩子起不到什么安抚作用,这和儿童年龄小,对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性的安抚来配合治疗,而肢体语言在表达内容上有限,但就其表达情感能力不比单纯的语言沟通弱,充满善意的肢体语言小孩子会很容易被安抚,所以要想让患儿能配合治疗,必要的肢体语言必不可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进行治疗的患儿132例,男82例,女50例,年龄10个月~9岁,平均(5.3±1.2)岁。住院时间6~28d,平均(10.2±1.3)d。住院期间由我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每组6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护理即可,对试验组的患儿则要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加入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对患儿在治疗时的配合程度进行总结。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配合治疗情况试验组配合率为81.82%,常规组为3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肢体语言、对患儿的精神安抚效果较明显。通过记录数据还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患儿,配合度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年长的患儿理解力增强,对护理人员所要传达的意思也有了更准确地理解。详见表1。


  表1在不同年龄患儿中的影响程度[例(%)]


  3讨论


  心理学上将肢体语言又叫做身体语言,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1]。通过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向外界传达信息,单纯性的语言只能传达7%的内容,人说话的声调能传达38%的内容,而其他55%的内容是靠肢体语言来完成,因为肢体语言很多时候是人的潜意识的活动,所以表带出来的信息较为真实,也会让听众在潜意识中更易接受[2]。而且人与人沟通时,开始会保持一段距离,当人们间的关系更近时,两人间的距离也会不自觉地拉近,这说明肢体语言在人际关系中能表达出很多真实的信息来。


  所以肢体语言是一种各个年龄段都会掌握的一种语言,因为一个人下意识的就会做出肢体语言,真实可靠的反应内心。而且会在对于儿童护理时使用肢体语言,护理人员能给患儿一种心理暗示,在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医院的恐惧感,进而为后续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3]。护理人员应面目表情柔和,同患儿交流是要让患儿感到亲切。有上文研究数据可以看到,实施肢体语言的试验组要比单出行言语沟通的常规组患儿的配合率要好很多,这就表明肢体语言应用到护理中,更能影响到患儿的心情,令其较为配合治疗。


  试验组的护理人员在同患儿沟通时会轻轻爱抚患儿,力度适中,感情真诚,通常情况下会令苦恼的患儿平静下来,在进行治疗时减轻了医生的困扰。因为儿童对于环境的变化较为在意,当处于陌生环境时会心神不安,尤其医院的氛围较为肃静,病房装饰简单,医生护士皆穿白大褂,由于工作性质多数人的表情严肃,就算是成年人都会觉得沉闷,更何况是儿童,所以护理人员要尽量让患儿感到温暖[4]。同时对待患儿家属也应给予一定的耐心,对待他们的疑问耐心讲解,大人之间的愉快交谈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这也算是间接的缓解患儿的紧张感[5]。将肢体语言应用到儿童护理中,能大大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