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养问题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27
  • 阅读量61次
  • 评分0
  • 0
  • 0

  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发展迅速。我国2019年末总人口14.0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54亿,占比18.1%,65周岁以上人口1.76亿,占比12.6%。


  按照《吉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吉林省2019年末总人口2690.73万人,全省60周岁及以上551.11万人,比重为20.48%,其中,65周岁及以上374.83万人,比重为13.93%,分别高于国家平均2.38和1.33个百分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占比超过20%,65岁以上占比超过14%),吉林省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数量的持续上升不但能够推动养老服务产业保持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下,而且市场对养老保障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提高,结合国际组织统计数据能够发现,当前每三位失能老年人需要一名专业的护工人员照顾,通过对吉林省内养老护理人员情况进行调研,能够得出当地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缺口极大。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主体层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吉林省养老护理人员的现状


  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


  在走访的2家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人员以女性为主,占80.41%。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养老机构内46岁至65岁之间的人员占比最高,也是最需要得到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照料的重点对象,并且以下岗人员、农村妇女、退休人员居多。


  专业化水平低


  59.35%的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不具备国家认可并颁发的养老护理人员专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能证明自身专业能力的对应证书,超过一半以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统一的岗前培训,少部分参加岗前培训的人,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最基础的护理技能,缺乏康复、营养、心理慰藉等护理内容,培训内容存在较强的滞后性,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有限,并且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养老护理人员在入职之后需要进行统一培训,在受访群体内超过78%的人员继续得到入职培训的机会,由此能得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数量有明显提升。但培训所涵盖的内容与岗前培训的重复度较高,因此培训所涉及到的知识结构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培训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达成正规化、高层次、高水准的标准。


  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动性较大


  养老服务从业员工大部分有较为繁重工作内容,每日工作时间并不固定,基本随时都需要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但薪资待遇水平整体较低,而且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薪酬制度和奖励绩效,干多干少工资都差不多,这种工作内容与劳动待遇之间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养老机构各类服务人员流动性和离职率居高不下。


  吉林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机构培训缺乏规范性


  现阶段大多数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都没有过多的护理经验,没有专门接受过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愿意从事养老服务护理行业的人比较有限,而需求量巨大,所以行业涉入门槛较低,对人员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符合身体状况良好的要求基本都能立刻上岗,因此对岗前培训以及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限;第二,目前养老服务所涉及到的工作较为繁杂,并且工作人员短缺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者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技能培训,也无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即使少部分养老机构会统一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也大部分是从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照料方面进行讲解,并不涉及更专业的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模式较为浅显,并没有涉猎专业程度较高的护理技能。


  高等院校养老护理员专业招生困难,学生对职业价值认同低


  高等院校培养养老护理人才是改变目前现状的有力方式之一,但是受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人们印象中养老护理员从事的工作特点就是重体力、轻技术、待遇低、环境差、发展空间小,并且服务对象是半失能、失能老年人群体,因此很难吸引年轻人以及高层次人才。数据显示,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行业的比例低且流失率高,第一年流失率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除了传统观念影响,较低的工资也影响着年轻人的从业选择,在薪酬方面等不到满足和激励,无法实现其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度极低。


  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对之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过程中,对管理者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负责运营及统筹规划养老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存在局限性,整体经验有限,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吉林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养对策


  政府


  扩大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志愿者、退休医务工作者、低龄老年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号召学校内相关专业充分结合当前养老服务市场的基本需求,设置与之对应的专业,增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结合医学、护理学、康复学、营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等方面进行设置,设置与养老服务以及老年教育相关的课程,重视与社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能为其他组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租房以及购房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倾斜,尽可能减少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生活以及经济压力,鼓励年轻群体加入到养老服务内,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


  1.提高薪酬待遇水平


  养老机构应定制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制度,不仅仅是按劳分配,还要依据养老护理人员的学历、资格证书、评比结果、能力、贡献等多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优者优待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


  2.丰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上,应综合、全面,同时兼顾实用性。从最基础的日常护理知识,到康复治疗、长期照护、急救知识、营养学知识、临终关怀、心理咨询等多元化护理专业知识,内容应贴切养老护理服务工作,让养老护理员感到实用性强,所培训内容可以基本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树立学习信心,调动其培训积极性。


  3.优化培训方式


  养老机构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资源,调动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在养老机构整体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养老服务机构内的专业医生及护士成员,其次结合案例分析法、场景搭建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具体来说,可以模拟老年群体到养老服务机构后的情景,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按统一要求着装,热情礼貌的迎接,确保所使用的手势规范,使用文明用语,并陪同老年群体熟悉环境等。最后,通过工作交流的方式,为养老服务工作的从业者创造良好的交流条件,有利于互相沟通彼此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打造良好的氛围。


  高等院校


  1.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通过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措施,鼓励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2.在“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合理缩短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重复繁杂是现阶段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需要增强对教材的筛选力度,结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对理论课程的进展进行调整,除此之外需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理论课程的教学应涵盖基本护理、急救知识等基本课程,以及醫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具有必备的综合能力。


  3.打造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共同构造实践场地。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定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方案,具体而言,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企业需要为该群体提供深入的实践机会,不但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而且能够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作为后续招聘的参考依据,如果学生和企业之间互相认可的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试用,直接进入到企业内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在毕业到就业过程中的空白过渡期,提升对人才的合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