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定向医学生急救技能综合实训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08
  • 阅读量29次
  • 评分0
  • 0
  • 0

  【關键词】农村订单定向;急救技能;综合实训;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9.019


  《急救医学》课程是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涵盖了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诊疗及常用急救操作技能。其中,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技术等实训课内容均为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项目。目前仿真模拟教学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实训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3]。我们将信息化技术与实训课教学相融合,在完成单项急救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后,通过设置急救情景案例并应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系统,对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生开展多项急救技能的综合运用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6级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自然班将学生分为观察组(n=120)与对照组(n=120)。男生104名,女生136名,平均年龄(19.1±0.8)岁。两组学生的教材、任课教师均相同。观察组年龄为18~22(19.6±1.1)岁,男生比例为41.6%,对照组年龄为19~22(19.8±0.7)岁,男生比例为45.0%,两组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1.2.1对照组实训教学


  对照组安排10学时实训教学,教学内容为徒手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呼吸球囊辅助通气技术、电除颤术、心电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每次授课前一周,教师在云教学平台的“课堂教学-课前”模块上传课件及操作视频。课堂教学采用“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反复指导”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后接受问卷调查。


  1.2.2观察组实训教学


  (1)课前准备:观察组完成单项急救技能实训教学后,安排2个学时的急救技能综合实训。教师设置一个院外心脏骤停模拟病例,在云教学平台的“课堂教学-课前”模块上传心肺脑复苏课件、心脏骤停病例的模拟急救流程及示范操作视频。每个班分为若干抢救小组并参考以上学习资料在课前开展模拟急救练习。教师挑选其中一个小组作为教学示范小组,课前指导其进行反复演练直至操作规范。(2)课堂教学:首先由示范小组应用模拟重症监护病房(模拟ICU)的急救情景模拟训练系统示范心脏骤停患者的模拟急救流程:急救小组用担架将心脏骤停患者转运至模拟ICU内,对患者实施持续胸外心脏按压,使用简易呼吸球囊加口鼻面罩辅助通气后再进行气管内插管辅助通气。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后,监护系统显示患者心电图为心室颤动,需要立即使用双向波除颤仪实施电除颤术。除颤结束后患者生命体征仍未恢复,立即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学生按以上步骤正确实施操作后,模拟患者可触及颈动脉搏动,观察到胸廓起伏、自主呼吸恢复,瞳孔回缩且对光反射存在,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血压回升,抢救成功。如果操作不规范则会导致模拟患者抢救失败。教师对各急救小组的操作进行指导并录制操作视频。在模拟急救过程中,模拟训练系统可实时反馈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图等指标,并可实时显示心脏按压的部位、按压频率及深度是否符合标准,通气量是否达标,电除颤术及静脉推注复苏药物是否有效,学生可根据实时反馈的信息来纠正操作错误。实训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播放各项急救操作视频,便于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操作熟练。(3)课后巩固拓展:教师将实训课中录制的各小组操作视频上传至云教学平台,便于同学们回看视频及相互评价;同时,学生还可登录教学平台观看儿童、婴儿、新生儿的心肺复苏操作视频及最新版本的《心肺复苏操作指南》,进一步完善心肺复苏知识体系。


  1.3问卷调查


  课后通过云教学平台发放教学团队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实训课能否提高学生对急救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及对多项急救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对实训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满意。选项设置为“是”与“否”。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率为10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当四格表中有理论频数<5时,用校正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对多项急救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自评满意度,对实训教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3讨论


  3.1急救技能综合实训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传统的实训课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导及掌控教学情境,教师讲授及示范后学生再练习单项操作技能,学生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往往较为薄弱[4~6]。通过设计急救情景模拟病例,学生将多项急救操作有序规范地应用于模拟急救过程中,既能巩固单项技能的操作水平又熟悉了抢救规范流程,学生的急救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因而获得提升。(2)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实训课前,学生使用云教学平台对实训课内容进行预习和提前练习;课中,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操作视频及操作流程来指导练习,减少了教师示教次数,并可将学生的操作流程录制成视频作为教学素材或回传给学生观看学习;课后,学生可通过观看课中录制的操作视频,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论及操作的知识点。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融合,学生的学习形式更灵活多样,自身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在模拟抢救过程中,有些小组出现部分操作失误,比如心脏按压的部位不正确,深度不够,气道开放不到位导致通气量不足或气管插管不成功,心电监护导联粘贴位置不正确导致心电图无法显示等问题;操作失误会导致急救模拟人抢救不成功,需要小组成员逐步分析存在问题,探究解决方案,纠正操作失误,才能获得满意的抢救结果。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了研究性学习能力。(4)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在校医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有限,沟通交流的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急救小组模拟抢救,学生需要进行医患沟通及团队内部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沟通态度的培养和沟通技巧的提高。(5)培养急救意识及团队意识: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需要争分夺秒地立即实施抢救,急救团队成员需要良好配合,有条不紊并正确规范地实施各项急救措施,才能使患者抢救成功。经过模拟实训,学生都深刻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2关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急救技能实训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我校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急救医学》课程中需要学习多项急救技能,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心电监护等急救操作技能。部分急救技能是可以通过人体进行示范教学及相互练习的,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电监护等,但许多急救技能无法使用人体进行教学及练习,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术及电除颤术等,必须借助教学模型开展实训教学。教学模型必须具备操作评价实时反馈功能,比如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深度、频率是否符合标准,辅助通气时通气量是不足还是过量,气管导管是否正确插入气管或误入食管,电除颤是否消除了心室颤动等,学生在实施操作时才能了解到有无操作失误,如何改进才能使操作正确规范并获得满意的效果。在完成单项技能学习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疾病类型的模拟病例开展多样化的急救技能综合练习,可使学生更加熟悉各类急救操作技能的应用场景及操作规范。通过在实训课教学环节中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习内容视听化、学习效果评价简易化,提高了学习的可重复性及趣味性,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及深度,值得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其他课程及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应用与探索。


  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急救情景模拟教学进行急救技能综合运用练习,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临床急救工作规范及流程,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能力获得提升[7~8]。医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多项急救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信息化技能应用能力,也增强了急救意识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