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地图就是收藏历史

  • 投稿heal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739次
  • 评分4
  • 34
  • 0

文/小轩

魏有华京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大邦地图资料馆馆长, 出版有《地图的收藏故事》一书。

从老地图看北京城的变迁

今年60岁的魏有华20多年来专门收藏北京的老地图。在他的手中,共有千余张北京的老地图。随便拿起一张地图,魏有华都能讲出一段故事:在光绪年间的老北京地图上,最显眼的交通设施是从正阳门前横穿而过的京奉铁路;而在民国初年的老北京地图上,老北京城已经出现了环城铁路;1930年的地图上,出现了“北平电车站一览表”……魏有华曾经在报国寺举办过一次“老北京地图资料展”,他用50余幅清末至建国初期的老地图,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老北京城的交通和城市变迁。他说:“这次展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北平解放60周年,让人们通过了解北京的历史而更加热爱北京。”

在这些老地图中可以看出,1949年时,北京只有六路公交车和一条郊外游览线路,其中1路车是从前门至交道口,2路是从东四到西四,而仅有的郊外游览线路是从东华门开到颐和园。“这张民国初年的地图上,围着内城城墙建了一圈环城铁路,设置的站点和今天的2号环线地铁很相似,也有西直门、德胜门、东直门等站,不过民国初年的起点站是在广安门,终点是在日坛站。”魏有华说,这批老地图是他花费20余年时间从地摊、旧货市场上收集的。从光绪年间至建国初期,地图印刷得越来越精美,从黑白手绘一直发展到彩色立体图案,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完备,从简单的城市格局和街道名称,到陆续出现会馆地址、旅馆地址、交通线路以及官衙学校地址等。“比如北京清末至建国初期的交通变迁就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来”,魏有华说,在1930年的地图上,第一次出现了”北平电车站一览表”,而在1949年的解放版地图上,已经印上了公共汽车路线表。

在魏有华收藏的年头最久的光绪年间老北京地图上,除了北京内外城的格局和街巷胡同名称外,内城和外城城墙边还写有一些毛笔字,“内城东面长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外城东面长一千八百零五丈一尺,内城西面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外城西面长一千九百十三丈三尺”。

“对城墙的测量精确到了‘寸’让人非常惊讶,应该是用尺手工测量出来的”,魏有华说。通过收藏老北京地图,魏有华还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比如这张1 930年的北平特别市城郊地图,上面把北平市当时的人口资料和警力分布都标出来了。”这张地图上写着,民国19年(1930年)时,北京共有居民27.2590万户,合计137.0614万人,其中居住在内外城城墙内的居民为92.2847万人,当时北京城的警力按照每千人部署4名巡警的标准配置.在城区每平方公里有21名警察,在郊区每平方公里有1名警察。

在老地图上,还能看到北京人的衣食住行,“最开始宣统时期地图上只印着会馆地址,因为当时会馆兼有旅馆和饭馆的功能。到民国初期,专门的旅馆地址出现了。后来,学校、商铺、官衙的地址也出现了,到解放版时,戏院及电影院一览表也出现了”。

而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变化是,地图显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向”旅游城市”发展的痕迹。在展品中,有一张故宫博物院成立5周年时的游览线路图,专门为游人划定了游览路线。此外,在1930年初期,北京古城游览图等带有导游性质的地图也已出现了,上面标注了北京旧城以及京郊的各种名胜古迹,而在民国28年(1939年),已经出现了立体的彩色北京市城郊及附近名胜鸟瞰图。

早期的地图为木板朱墨套印和石印,装订成线装本,或印在宣纸上,存量较少。清末民初,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国内出现了彩色印刷的地图。这些地图很多都是手绘的,画面非常漂亮,而且色彩分块也很合理,我觉得比今天的地图要精美好看得多”,魏有华说。

老地图收藏的价值

改革开放初期,魏有华在一家企业做宣传部长的工作,工作的要求加上他本身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将业余时间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收集整理历史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上。为了搜集更多的资料,“跳蚤—市场是他每周必去淘宝的地方。一次,他在跳蚤市场上买回一张1971年版北京交通地图,从此这张地图将他带进了地图的世界。当他无意中将以前家里和单位的地图与在“跳蚤”市场上买回的地图一对比,眼前顿时一亮!这些不同时期印刷的地图上细微的差别,不恰恰就是反映历史变迁的最有力的说明么!他觉得通过地图的对比可以看到微观而生动的历史,甚至比文献资料对历史的体现还要生动、有说服力。于是,收藏老地图便顺理成章地走进了魏有华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魏有华收藏的世界、中国地图有几千张(册),其中以北京老地图最多。在他20多年的收藏过程中,收入除了维持日常开销,剩余的钱全部用来购买资料与藏品了。他说如果当时要考虑经济价值的话,根本坚持不到现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老地图的认知更加深入,老地图的所谓金钱价值才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来。不过为了把收藏继续下去,在有一定积累的时候,采取“以藏养藏”的方法确不失为一个解决资金紧张的好途径。当然,收藏的乐趣除了在于寻找之外,更多的还是要执着。目前,不断看涨的市场行情吸引了诸多投资者,但魏有华认为,由于其用途的局限性,古旧地图藏品的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出手时千万要慎重。

具有文史价值、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老地图,在收藏市场属于“冷门”,如比例尺寸大且精确的军用地图,很难有机会流人民间,收藏起来就很困难。随着收藏市场整体升温,人们对古旧地图的认识加强,该类藏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起,地图收藏在民间日渐活跃,市场价格也逐渐提升。从长远来看,地图收藏前景很可观“,魏有华说。

古旧地图的交易逐年呈上升趋势。通常来说,具有彩绘、手绘、品相好等特征并且配有美观图片的地图易于成交;单张图成交价格一般高于图册;政区系列图比其他专题图易于成交。此外,收藏者还追捧本地藏品,如拍卖会在哪个城市举行,该城市的区域图就会很抢手。

地图印制年代越早,价值越高。因此,年代长短、稀缺性和品相是决定老地图收藏价值的主要因素。而珍罕藏品,往往价格不菲。如在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中,一卷《大清台湾府地舆全图》以143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地图拍卖新纪录。

魏有华认为,老地图的价值是不能仅用金钱来衡量的;同时,也不能仅用一张地图的价格来看问题。老地图收藏,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一张张老地图清晰地映照着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城市文明的延伸以及变化。地图是历史和现实的影子,通过它,我们看到的是微观而生动的历史。通过这些老地图,你会发现不断变动的历史是如此完整和真切。

魏有华说:“收藏地图其实就是在收藏历史。历史上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在当时绘刻的地图上找到痕迹,从地图上可以读出当时人们居住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变迁。古旧地图是历史珍品,蕴涵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信息,让后人看到了浓缩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