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法医学鉴定特征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09
  • 阅读量11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法医学鉴定特征。方法:在2016年5月11日至2017年5月11日期间选取7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均实施CT检查、X线检查、MRI检查、法医临床学检查,随后分析其鉴定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法医临床检查结果。结果:70例患者中,有62例患者进行了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22例(31.43%)为I级,20例(28.57%)为II级,10例(14.29%)为V级,4例(5.71%)为VII级,4例(5.71%)为VIII级,2例(2.86%)为IX级;同时2例(2.86%)进行了损伤程度鉴定,均为轻度损伤;6例进行了工伤评残鉴定,其中4例(5.71%)为七级,2例(2.86%)为五级。结论:在鉴定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时,需依借CT、X线、MRI检查结果,从而确定法医鉴定结果。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法医学鉴定特征


  作者简介:王丹,济宁阳光司法鉴定所。


  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43


  颈髓损伤属于临床好发症状,病变类型较多,其中最特殊的一类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主要是指表面無明显损伤和特征,需通过MRI、CT扫描、X线平片检查,了解病情,因此在临床又称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目前以MRI最为常用,其不仅能够显示颈椎锥体骨挫伤和颈部软组织挫伤,还能够直观显示脊髓出血、脊髓受损范围、部位等,从而为法医鉴定提供依据。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一、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共70例,均在2016年5月11日至2017年5月11日期间收治。平均年龄为(48.56€?.86)岁,男性有39例,女性有31例;致伤原因:2例为殴打致伤,4例为重物砸伤,2例为坠落伤,62例为道路交通伤。本次所有案件均在24小时内实施了影像学检查。


  (二)方法


  CT和X线检查:70例患者实施CT检查后,可发现62例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36例患者在纵韧带后发现钙化;经X线检查,可发现52例患者存在椎体退行性改变,60例患者存在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MRI检查:70例患者实施MRI检查后,可发现T2WI不均匀高信号影、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阅片时需根据椎旁软组织、椎间盘、椎体、影像学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损伤影像部位和特征:以损伤点为中心,统计椎体平面,2例累及颈2平面,12例累及颈3平面,22例累及颈4平面,24例累及颈5平面,8例累及颈6平面,2例累及颈7。从损伤角度分析,12例位于颈髓外层,38例位于颈髓中央部位,20例位于外层和中央部位;2.椎间盘情况:有62例共136个椎间盘突出,其中56例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3.椎体改变:有6例共10个椎体见骨挫伤;4.椎旁软组织改变:8例为棘间韧带水肿,14例为前纵韧带水肿,12例为黄韧带肥厚,36例为后纵韧带钙化。


  法医临床学检查:70例患者中,38例出现双手或双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20例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或四肢感觉障碍,6例患者伴有排尿困难、膀胱功能障碍,12例患者出现双下肢功能障碍。


  (三)观察指标


  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法医鉴定结果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


  二、结果


  分析表格,可发现70例患者中,有62例患者进行了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同时2例进行了损伤程度鉴定,6例进行了工伤评残鉴定。如表1所示:


  三、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髓损伤,且无骨折脱位现象,发病机制可从两方面分析;1.颈椎退行性改变不明显,椎体可发生一过性移位压迫脊髓,在高能量外力作用下,可导致严重损伤,且椎管无明显狭窄;2.颈椎退行性病变可因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椎管狭窄,同时当颈部进行挥鞭样、过屈、过伸等动作时,可形成“嵌夹”效应,从而引起脊髓损伤。


  分析往期报道,大部分患者受损位置常见于颈5椎体平面和颈4椎体平面,而导致上述两平面受损的原因可能为:一是颈5/6、4/5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较高,容易增加椎管狭窄几率;二是颈4椎体活动频率和范围较大,在受到外伤后,可扩大颈髓形状;三是颈髓膨大常见于颈4-胸1,在此段间隙内容易引起储备空间缩小。本次试验进行了X线、CT、MRI等检查,其中经MRI检查后,可发现双上肢或双手功能障碍案件较多,但受损程度较轻,其发生原因与脊髓的解剖功能、结构有关。分析以往报道,可发现脊髓灰质主要是还由神经细胞的突触和短轴索组成,排列致密而坚韧,且脊髓周围的白质由长纤维组成,因此在灰质损伤后,容易引起相应症状,同时脊髓具有不同功能性,位于颈髓外层能够控制双下肢功能神经传导束,位于颈髓中央部位能够控制双上肢功能和双手的皮质脊髓束,因此在颈髓损伤后,下肢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上肢症状加重,本次试验验证了此项论述。功能定位和影像定位相互印证,不仅能够解释出现不同症状的原因,还能够确定损伤部位,从而对损伤法医鉴定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判断其是否存在伪装。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需根据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头颈部外伤史进行综合性诊断,其中最主要的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CT和X线已达到共识,但以上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无法显示脊髓损伤情况,而MRI不仅能够直观显示脊髓损伤形态特征、范围、部位,还能够了解椎体狭窄程度和结构变化,为鉴别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法提供依据。在患者早期受损时,可因脊髓出血、水肿引起梭形T2WI不均匀高信号、T1WI低信号,后期可见条带状长T2异常信号。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法医鉴定主要内容包括伤病关系、伤残程度、损伤程度关系,首先可通过明确临床法医诊断和影像资料,确定颈髓损伤的定位、定性诊断,再根据脊髓功能下降情况,对相应标准进行鉴定,了解伤病关系。由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大部分存在椎管狭窄症状,因此在伤残程度评定和损伤程度鉴定时,需进行伤病关系判断,同时对于颈椎病造成的脊髓变性、椎管明显狭窄的老年人,需重点评估,了解外力间接因果关系,且不宜实施伤残程度鉴定和损伤程度鉴定。如颈椎病造成的椎管狭窄,可因为椎管储备空间下降,导致颈髓损伤,且在椎管狭窄和头颈部外伤公共作用下引起的,此类现象属于临界型因果关系,对此可进行伤残程度评定。


  总而言之,损伤程度和伤残程度需在受伤后12个月后进行,从而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