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医学本科生综合能力为着力点推进医学教学改革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2-31
  • 阅读量3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当前我国医学教学领域正面临改革发展,基于学生为中心与以培养医学本科生综合能力为着力点的人本教育改革大行其道,同时在教育领域中也更加注重对医学本科生多元化专业素质能力的有效培养过程。本文基于八个方面展开探讨,迎合当前医学教学改革推进进程体现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必要性。


  【关键词】医学教学改革综合能力本科生临床技能医患沟通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JYB2018-89);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基础医学系列精品课程建设(2019-202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8-0123-02


  前言


  “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核心素养与能力培养”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国内众多医学专业院校在培养未来医学人才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人才各个方面能力的深入有机培养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学习主体意识,基本实现了对医疗教学层面的合理改革。


  1.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学科实践性强,它应该与医学生的医疗服务能力培养相得益彰,保证医学生能够在实战过程中合理灵活转换两种技能能力,更好服务患者。在当前医学教学改革发展大背景下,应该基于这两点展开有效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两项技能能力的有效培养过程。当前医学院校在培养临床医疗服务人才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自身学院教育软硬件内容的合理配备,首先为医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空间。例如设置OSCE考站配合内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诊断等等部门,优化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教育单元,模拟建设ICU病房、手术室,提升实操基地教育教学能力。另外就是基于智能化的临床真实场景呈现配合全无线遥控超级综合模拟机器人可为医学生给提供相对良好的实战演练条件空间,设置项目化教学课堂确保诸如3Dbody虚拟仿真解剖教学、高级分娩综合技能模型教学、智能急救模拟教学、智能心肺腹部检查教学等高端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全方位、智能化培养临床与医疗服务人才的医疗服务能力。


  总而言之,医疗专业学院要合理把握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培养,这是医学生能否成为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它迎合了当前医学教学改革需要[1]。


  2.职业精神与素养培养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素养培养是相对抽象的,要完全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围绕医学生展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化教育过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品质,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素养。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要通过多维度的理论教学让医学生明确认识到自身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对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为此教学中需要为他们构建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与相关价值体系,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医学生最为基本的为人处世道德理念,一般可结合临床实例展开职业道德教育。比如说在临床护理专业教学中,要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通过模拟病患交流过程希望循序渐进培养医学生耐心、爱心与责任心,确保他们能够在医疗服务与护理工作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牢固树立他们的平等、仁爱与患者至上思想观念,并要求他们继续传承关心职业、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学光荣传统。


  在实践层面看,就要让医学生深切体验日常学习生活的必要性,专业课教师完全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例为医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临终关怀”患者护理模拟教学活动中,教师就需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准,通过护医疗护理教学考查他们的临床技能、医学知识、从他们的技能展示中看他们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道义与责任感。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也要培养医学生的利他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看他们能否在行为中体现真诚敬业的一面。整个教学中教师要完全通过引导来推动教学进程,帮助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精神与素养都非常有利[2]。


  3.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沟通强调培养医学生内涵,医疗服务也是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所以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应当注重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通过心灵纯粹的表白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倾向,间接体现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给予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不求回报、善于倾听、第一时间获取患者的重要信息,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与治疗意愿。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医学生要懂得患者提出需求中某些“额外”的服务需要,寻找患者所表达话语中的真实含义,然后给予患者最正确的信息反馈,鼓励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而在与患者的谈话沟通中则要讲究方式与技巧,帮助患病后情感正处于低潮期的患者摆脱烦恼,所以在交谈过程中必须做到善解人意,尊重并关爱患者生命。例如像患者的亲人一样每天早上、白天、晚上都向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保证相互之间沟通有效性与亲切性。再一点就是要同情患者处境、尊重患者隐私、特别是关注情感差异变化,尽量采用一些个性化的谈话处理方式帮助患者摆脱困境,更加关注患者的生存状态,用平易近人、呵护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医疗问题,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喻并提高交流质量,以帮助患者代入情境,深层次感受来自于医院的医疗服务温暖[3]。


  4.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对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它符合当前医疗专业医学改革发展要求。在实践教学进程中应该结合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处处体现医学教育特点,利用多种因素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产生有益影响。例如可帮助医学生获得认可与信任的团队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模式中首先树立目标、愿景内容、营造团队合作氛围,然后搭建团队合作教育平台,最后建立团队合作能力评估体系。以开展专门团队合作教育、丰富教学形式为例,它就首先希望增加课程设置内容,按照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教学内涵,在医患关系培养过程中结合现代医学社会背景体现团队合作的平等性、包容性、沟通性与分享内涵,提升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再者就是要丰富教学形式,基于团队合作能力理论构建教学体系,开展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讲座,为学生临床合作学习项目提供必要性咨询,并同时为他们创建一个专门的案例库,在案例库中不定期采取案例討论模型内容,保证学生讨论学习中理解临床医疗服务团队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终培养树立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4]。


  5.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培养


  医学生作为通过医疗手段救助他人的医学人才,他们本身也必须拥有一定的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这是当前医学院校培养未来人才的基本关键。在当前具体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思想意识,结合卫生保健专业内容展开教学,建立实操教学体系。在该体系中,学生要学习疾病预防相关常识知识与自我管理、自救能力,教会他们作为医者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体现一名医疗工作者的良好卫生保健意识。教学中必须传达一种“人人健康”的新思维、新理念,引导学生利用新工具、新技术方法深入学习卫生健康内容。比如说利用当前的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教师就可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传播相关知识内容,保证他们在卫生健康保健学习过程中吸收大量新知识内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5]。


  6.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培养


  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培养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它希望培养新一代合格医学人才。在实际医学教学改革中就要有效导向学生,构建不同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广泛传授医学知识内容。例如构建基础医疗教学、临床教学、床旁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引导学生选择、想象、回味、思考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学习医学知识,并培养他们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与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完全解放他们的双手与头脑,构建自由开放式醫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发展教学体系。


  7.信息与管理能力培养


  医学教育改革还特别追求信息与管理技术的应用,希望当前医学生能够深度掌握信息与管理技术内容。例如结合临床病例病理、生理与形态学的智能化基础医学实验平台,可与学生展开远程互动讨论的MOOC平台、基于智慧化教学所设计的电子白板教学模式等等。时时刻刻确保医学生能够在医疗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深入学习医疗服务管理相关知识内容。教师要思考如何将临床医疗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等内容用信息化技术贯穿起来,确保医学生人才在未来都能深度融入到医疗信息化服务体系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越医疗服务,同时也体现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大数据化、大智能化技术体系构建应用优越性。


  8.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医学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术型、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医疗人才,为了有效培养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医学人才,还需要在教学模式策略上加以创新,基于知识背景所述学科范畴形成临床专业的特色关注领域。例如在基础医学范畴内就可基于“分子医学”、“预防医学”等等构建教学模型体系,在模型体系中培养医学生探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专题项目、医学伦理学研究专题项目、医学临床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等等。主要要从宏观角度培养医学生,帮助他们确立大致的学术研究范围,实现对基础医学科学的临床转化研究。


  结语


  总之,在医学教学改革大背景下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八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希望有效优化提升专业医学生的理论学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引导他们在专业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同时也为传统医学教学领域创新,提升课堂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新一代专业医学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钟铧(1981-),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