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科普的思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1-27
  • 阅读量8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的“神药”流言在客观上加重了民众的恐慌心理,尽快开展医学科普迫在眉睫。医学院校除发挥医疗、科研优势外还应思考怎样和其他科普力量一起,采用不同的战术加入医学科普的战斗,利用有效的方法促进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在疫情中传递科学的正能量,同时也应思考在今后的医学教育中融入医学科普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医务工作者,促进我国的医学科普事业发展。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学院校;医学科普;医学教育;科普教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发生后,各类谣言也相继肆虐,出现了市民排队抢购双黄连,甚至还出现了抢光人用药品的情况下抢购兽药的闹剧。这不由得让人想起2003年非典(SARS)期间哄抢板蓝根的事件。疫情之下,医务人员夜以继日研究诊疗技术和方案,前赴后继冲在战“疫”最前线;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筛选、评估和开发有临床潜力的新老药物。而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重要场所,医学院校除了发挥医疗、科研优势外,还应守土尽责,思考如何在疫情中与其他科普力量一道,采用不同的战术加入医学科普的战斗,利用有效的方法促进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在疫情中传递科学的正能量,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科普意识及能力,使他们将来在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同时,还能成为优秀的医学科普人才。


  1COVID-19疫情下医学院校做好医学科普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病毒之外,“信息疫情”同样会危害健康[1]。世界卫生组织在面对记者进行的疫情报告中,除了介绍新型冠状病毒(sever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引起的疾病发展状况,还特别强调了与民众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当前,民众对与SARS-CoV-2相关的及时且可靠的信息需求非常高。疫情发生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COVID-19防控相关科普图书;科普中国、中国数字科技馆等平台开始发布预防SARS-CoV-2感染相关科普文章,科普中国的科学辟谣栏目开始澄清有关COVID-19相关的谣言,科普成为战“疫”的重要力量。医学院校的师生作为医学科普的专业人员也应义不容辞地加入这场战斗,使科普战“疫”成为纵横交错的立体战,成为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受众,采用不同战术的阻击战。可充分利用疫情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和产生的科普素材,从不同角度整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学生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一方面向属地民众传播科普知识,弥补民众和医学界之间的信息差,提高民众的心理免疫力;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疫情进展、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医学科普意识及能力,鼓励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的、科普媒体不易到达地区的学生,参与当地志愿服务工作,协助当地社区、村委会工作,对当地民众传播医学科普知识。


  2COVID-19疫情下医学院校进行医学科普的探索


  2.1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收集疫情相关最新进展分类编辑科普素材


  根据疫情防治所涉及的相关专业,可组织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基础医学等专业教师、科研人员收集与疫情相关的研究、治疗进展,查阅疫情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向学生和民众分类撰写或汇编来源可靠、经科学研究证实的科普素材。


  针对民众,及时传播具有可靠来源,如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中国国家卫健委网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等发布的疫情防控进展;特别关注一些网上的所谓“爆款”文章,如“独家最新报道!美国华裔专家揭秘绝大多数医生都不知道的COVID-19机制及自救措施!必看!救人救己!”,对其进行专业的鉴别,指出其中不正确或不准确的描述,引导民众认识——偏方也需要临床试验证据才能说明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冷静面对网络消息并理性思考,提高大众心理免疫力。


  针对学生,关注最新科研论文,整理疫情研究进展和疾病治疗经验。如2020年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在线发表了多篇关于SARSCoV-2病例的论文,其中一篇介绍了美国首例确诊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表现[2];2020年2月4日,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在生命科学领域最大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3],提醒前线医务人员需要注意COVID-19患者的肝反应,尤其是与胆管细胞功能有关的肝反应,需要对出现肝功能异常的COVID-19患者进行特别护理;2020年2月17日,《中国临床医学》网络首发论文,公布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治方案》[4],这些信息可作为生动的案例,对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征、了解面对新的疾病应该如何处置、指导患者的诊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透彻专业地回答热点问题


  针对疫情期间的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学生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基于证据的、透彻的、专业的回答,消除民众心中的疑惑。比如,2020年1月31日,一篇未经评议的印度学者的文章发表在了bioRxiv上,提出“SARS-CoV-2被插入HIV病毒关键氨基酸序列”[5],这篇文章尽管没有明确声明,但不难看出作者在暗示SARS-CoV-2可能是人工干预的结果。此文一出,便有国内外学者撰文反驳,2020年2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正教授分别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6-7],提供了SARSCoV-2最初来源于蝙蝠的证据。随着大量专业人士有理有据的反驳,印度学者团队宣布撤稿并发布修改版本。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若不及时告知公众,就会有一些不明就里、断章取义甚至别有用心的人传播不完整的信息,这就可能会给公众造成困惑和恐慌。医学院校的声音具备公信力,可以成为化解恐慌性传播风险的有力工具[8],通过官网或公众号对热点问题进行回答,及时公布和传播相关信息、数据和知识,有助于消除社会恐慌情绪。针对疯抢双黄连事件,向大众介绍治疗COVID-19新药研发的策略包含:测试已有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利用已有的分子库和数据库,筛选可能有治疗效果的分子;根据不同冠状病毒基因组信息和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头开发新药,等等[9]。但新药研发存在种种瓶颈,如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由于药物本身的原因可能无法在人体内达到起效所需浓度或存在副作用、临床试验方面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志愿者,等等。治疗一种疾病无论用西药还是中药,对其有效性的判断都需要随机双盲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数据。让公众明白体外实验仅仅是药效研究的基础,不代表真的能用于治疗,若以后再遇此类问题时多一份判断力。SARS-CoV-2感染的特效药物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其中美国吉利德公司开发的、还未上市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被武汉病毒所科研人员申请用于抗SARS-CoV-2的专利,对此就有人提出质疑。这时就需要专业机构及时发声,我国专利法允许用途专利申请和授权,化合物专利有第一用途,其他人或专利权本人还可以就第二用途申请专利,这种做法在世界上是常见的。吉利德公司也发表声明支持对SARS-CoV-2感染者开展两项临床试验等相关信息。减少质疑,为抗“疫”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帮助大众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对热点问题的回答也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及热点的把控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创造和传播面向大众的医学科普作品,为医学生培养播下科普的种子。


  3将科普教育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响应力都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10],医学科普应当由医学专业人员承担才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11]。因此,将医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大量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医务工作者,从事医学科普事业,逐步提高全民医学科学素养,防止下一次疫情来临又疯抢下一副安慰剂的事件发生,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3.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医学科普教育


  以疫情中医学科普的重要性为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系列公众科学教育课程,定期开展科普示范讲座,帮助医学生建立医学科普理论体系。


  3.2在医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普能力


  改革相关课程教学,将科普知识植入其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励志笃学、奋发有为的科学精神。在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融入科普能力训练。例如,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在bioRxiv发表论文预印本,提议将新型冠状病毒(之前称为2019-nCoV)分类名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12]。在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中讲授《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原则》时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新型冠状病毒命名的相关内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这种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一个姐妹种,从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序列同源性来说,新病毒与SARSCoV二者亲缘关系可以属于同一大类,但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漫画、小品表演等形式将病毒分类、命名及相关特性等知识既科学又通俗有趣地表达出来。此外,还可将医学科普服务与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13],培养学生的医学科普能力。当疫情来临时,医学生即便不能冲在抗“疫”第一线,也能坚守科普战“疫”大后方。


  3.3加强师资科普教学能力培训,增加科普教学激励措施


  目前,科普教学素材基本在教材内容之外,将科普植入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关注研究前沿和热点,对科普素材进行文献检索和选取,寻找科普素材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还需要用通俗有趣的方式进行表述,这要求教师用厚重的积淀、一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文字功底、新闻的敏感度及热点的把控能力以及对传播工具的认识和选择能力等[14]来完善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因此应加强内容多样化、方法现代化的教师科普教学能力以提升培训。


  在课程教学中植入科普,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应适当增加激励措施,如制订激励制度、组织科普教学能力比赛,并将比赛结果与职称晋升挂钩等,进而提升教师进行科普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语


  疫情面前,每次谣言的出现都考验着人们的科学素养。提升民众的医学科学素养,医学专业人员应发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医学院校除发挥医疗、科研优势外还应思考怎样和其他科普力量一起,采用不同的战术加入医学科普的战斗,积极地承担起运用科普来服务社会的责任,利用有效的方法促进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在疫情中传递科学的正能量,更应当思考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医学科普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医务工作者,促进我国的医学科普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