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探讨

  • 投稿井天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56次
  • 评分4
  • 36
  • 0

刘磊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该次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疗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在治愈率、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显著,可以作为可靠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07-02

新生儿由于羊水感染、皮肤感染、产道感染及脐带感染等原因,导致细菌侵入机体,细菌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毒素,最终导致全身性细菌感染,即为新生儿脓毒症[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与新生儿脓毒症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脓毒症病情严重后极易引发DIC,对新生儿危害较大。现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低分子肝素(LMWH)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足月新生儿,日龄在2~30 d之内,体重1 500~4 000 g;其中男婴35例,女婴45例;感染情况,肺炎患儿31例,羊水吸入感染患儿22例,产道感染17例,脐带感染10例;所有患儿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和精神萎靡等,其中有3例出现惊厥,2例出现休克;均临床诊断确诊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症DIC;病菌感染情况,大肠杆菌感染3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7例,金黄色葡萄糖球菌20例。80例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加强基础支持,做好营养供应、保暖、热量供应等;对患儿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进行调节;进行丙种球蛋白输注,补充维生素,必要的患儿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血液指标检验,根据结果及时进行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或红细胞的补充。

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治疗。低分子肝素(批号为H201256848),给药方法为皮下注射,剂量为40 U/kg,2次/d[2]。用药期间对新生儿病情及生命体征情况加强观察,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以及DIC指标趋于正常时停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儿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对比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血症状停止时间、DIC指标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相关指标;对两组DIC指标(PLT、FDP、PT、APTT等)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检测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在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以及出血加重情况方面观察组为0例,对照组为5例,占1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DIC指标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各项DIC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各类感染,导致受到病菌侵袭,出现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不是一种独立产生的疾病,而是多种基础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表现,且研究发现其受到特殊诱因诱发,其中与新生儿脓毒症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一旦发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新生儿危害较大。传统治疗中,对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的治疗,主要包括对脓毒症的对症治疗以及抗凝治疗,一方面去除发病诱因,一方面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预防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的形成,重新建立患儿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之前的正常平衡[3-4]。

采用肝素作为抗凝剂是DIC治疗的常规疗法,给药方式包括皮下注射或静脉点滴,取得一定效果。但肝素的个体差异较大,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难以控制,特别是在新生儿DIC的治疗中,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因此,对于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中的应用安全及疗效,当前尚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肝素的用量、用法、用药时机及基础疾病适应证等方面。该组研究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低分子肝素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低分子肝素是由常规肝素经过分解提纯之后获得的有效成分,与常规肝素相对比,不但同样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凝和抗血栓的作用,而且不易引发出血等并发症,可促进血管形成,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及受损器官的功能。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在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取得了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该文认为,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因此可以持续抑制出血并对DIC进行纠正,抑制微血栓的形成。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药,易吸收,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的治疗,应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抗凝效果显著,且减少常规肝素应用引发的出血,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的可靠治疗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尹丽,丛向阳.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5):158-159.

[2] 艾秋萍.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1(6):879-880.

[3] 郭建明,李琳,王巧芳,等.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3,6(2):57-58,61.

[4] 黄涛,关琦.低分子肝素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14(11):58-59.

(收稿日期: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