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巨大儿对分娩的影响及产前预测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99次
  • 评分4
  • 39
  • 0

韦小容

广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广西南宁 530011

[摘要] 目的 分析巨大儿对分娩的影响及产前预测。方法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于该院分娩的巨大儿24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248例出生新生儿正常体质量儿组作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对分娩方式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25.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50%(P<0.05);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分别为66.13%、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6%、2.02%(P<0.05);巨大儿经阴道分娩发生会阴Ⅲ度撕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肩难产率显著高于剖宫产(P<0.05)。结论 巨大儿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增加,因此产前预测巨大儿,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优生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巨大儿;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产前预测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09-03

[作者简介] 韦小容(1967-),女,壮族,广西南宁上林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临床医疗工作。

巨大儿指的是胎儿的体重达到或者超过4 kg [1],巨大儿由于体型过大,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对产妇的阴道造成一定的损伤[2]增加分娩的困难,从而对胎儿和孕妇等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该文选取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248例巨大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巨大儿对分娩的影响,重视巨大儿产前预测,选择合理分娩方式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该院住院分娩3600例新生儿,其中巨大儿248例孕妇和同期248例出生新生儿正常体质量儿组(观察组)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巨大儿248例作为观察组,正常组2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单胎头位、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及其他阴道分娩禁忌证。观察组产妇的年龄在23~35岁之间,平均为(26.88±3.02)岁;男婴103名,女婴145例,孕周38~42周,平均为(40.33±0.89)周;产次数为1~4次,平均为(2.03±0.12)次。对照组产妇的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为(27.34±3.17)岁;男婴112例,女婴136例,孕周38~42周,平均为(40.59±1.02)周;产次数为1~4次,平均为(2.11±0.23)次。两组均无妊娠并发症,两组产妇年龄、孕次、孕周以及新生儿性别构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两组剖宫产、阴道助产、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的情况;围生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肩难产。诊断标准:①巨大儿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②产后出血为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大于500 mL;③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时1 min或5 min Apgar评分≤7分。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分娩方式

观察组而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并发症

巨大儿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肩难产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3.1巨大儿发生原因

近几年来,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巨大儿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3],手术产率明显增加,该研究显示该院巨大儿发生率6.9% ,与国内发生率7%[1]持平,该院巨大儿手术产率74.19%。巨大儿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孕妇的生活水平提高,注重孕期的营养而劳动强度大幅减弱等有关,孕产妇的营养过剩就会导致其体重过快增长,胎儿的体重也相应增长过快的可能;②与孕妇有糖尿病有关,近期有报道指出[4]未经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巨大儿发生率可达50%;③与孕妇身高、体重、孕周、遗传因素有关。

3.2 巨大儿造成母婴并发症原因分析

①过大胎儿造成子宫过度膨胀,使肌纤维被过度拉长,致使子宫收缩障碍导致产后出血;②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因胎儿头大硬难以变形导致产程异常而致产程延长,会带来产妇宫缩乏力,使产妇产后出血量显著增加;③巨大儿由于体型过大,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对产妇的阴道等造成一定的损伤[也使产后出血量增加;④巨大儿头大、硬又不易变形,难以通过产道,潜在性头盆不称的发生率增加,影响分娩时胎头内旋转易导致持续性枕后位(横位)[5],使产程异常往往使产程时间延长,使产妇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从而使阴道助产和剖宫产、会阴阴道裂伤、肩难产发生率大大增加,产程异常使围产儿并发症增加,产后感染的发生率随之增加。若胎头压迫软产道时间较长,可发生缺血、坏死、脱落,形成生殖道瘘。产程延长尤其在阴道助产时,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较长会增加低氧机会,这应视为产伤,这样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率,甚至发生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肩难产时可出现臂丛神经损伤、骨折等。该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研究还发现观察组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肩难产、会阴裂伤率明显高于剖宫产。

3.3巨大儿分娩方式选择

为了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巨大儿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以及合适的分娩方式[6]。巨大儿不是剖宫产绝对指征,如估计胎儿体重≥4000 g,产妇骨盆宽大、无头盆不称和其他并发症,孕妇及家属有试产意愿,向孕妇及家属交代试产风险后可在严密观察下经阴道试产,做好肩难产应对措施和新生儿窒息复苏准备,试产过程中出现产程延长或停滞、胎头不下降或下降不理想、继发性宫缩乏力,改行剖宫产,如估计胎儿体重≥4000 g且合并糖尿病者建议剖宫产终止妊娠[7]。该研究结果:巨大儿自然分娩、阴道助产、阴道分娩发生肩难产、产道重度裂伤、新生儿窒息、产伤均高于剖宫产组,这说明巨大儿应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以及合适的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3.4 巨大儿产前预测重要性

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不仅对分娩时造成影响,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对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影响也较大,与儿童期、青春期的肥胖、代谢综合征,成人期肥胖、代谢综合征、某些癌症、慢性病和死亡密切相关[8],所以重视孕妇孕期保健,及时给予指导和宣教,有效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因巨大儿发生难产的机会增加,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因此产前对巨大儿做出正确的估计有重要意义,根据张惠明,刘建军[9]研究结果显示:正确的产前预测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同时能减少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王满清[10]研究结果:以BPD+FL)16.5 cm作为预测巨大儿的标准,符合率达84.7%,该方法简便易行,而且不受胎先露高低、孕妇腹壁脂肪厚薄、羊水多少的影响[10]。目前我院多用以下方法评估新生儿体重:①临产前或产时子宫的高度+腹围≥140 cm,②彩超和B超探测到胎儿双顶径+股骨长≥170 mm,胎儿腹围≥350 mm③⒑宫高X腹围+200≥4000 g,三项指标中具备其中二项者,即可以拟诊为巨大儿,符合率为78%,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对于预测巨大儿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防止并发症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谢辛,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6.

[2] 刘晓东,李雪梅.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1-72.

[3] 王雪峰,赵苗青.川芎嗪及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0例临床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1,23(9):969-971.

[4] 赵海珍,肖梅,妊娠晚期孕妇血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2):242-243.

[5] Simkhada B.Factors affecting the utilization of antenatal carein developing counries: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Adv Nurs,2008,61(3):244-260.

[6] 吕瑞范.238例巨大儿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9):77-85.

[7] 谢辛,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

[8] Tzulaki l,et al.Relation of immediate growth with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adulthood:the northern Finland birth cohort 1966 study[J].Am J Epidemibl,2010,171(9):989-98.

[9] 张惠明,刘建军,产前预测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0.

[10] 王满清.巨大儿对母婴的预后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428.

(收稿日期:20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