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投稿猎头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25次
  • 评分4
  • 66
  • 0

陈 英 张之福 李福亮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北京 100043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于进入恢复期后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4.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019-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具有致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据相关研究报道,脑卒中病残率高达85%以上,其中有15%左右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降低病残率[1]。为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该研究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71例,女6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4.6±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梗死78例,脑出血58例;病程1~5 d;平均病程(1.9±0.5) d;均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评分(GCS)9~12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23~38分。排除活动性出血、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及痴、聋、哑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训练30~60 min/次,每日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康复训练操作如下:

1.2.1 治疗性卧位 ①仰卧良肢体摆放:协助患者头位固定于枕头上,且转向患侧,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保持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②偏瘫侧侧卧位:固定头位,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软枕固定,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③健侧侧卧位:头位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1.2.2 床上训练 肌力在3级以下时,对患者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指导患者Bobath双手插握,协助患者完成翻身及床上左右移动,通过桥式运动,强调肩关节前伸、上臂外旋及髋关节的控制,并练习腕、踝关节的背伸运动,提高各关节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指导患者抗痉挛运动,包括肩外展、外旋、腕背屈、手指伸展、足背伸、足趾伸展及根腱牵拉运动。

1.2.3 站立及步行训练 肌力在4级时,协助患者保持站立平衡,先保持患者坐立姿势,指导患者偏瘫上肢及躯干保持前倾,重心在双足之间,健侧上肢于床沿作支撑,逐渐抬起臀部,使髋关节接膝关节伸展而站立;待站立平衡练习熟练后进行平地步行功能训练,着重练习患者膝关节屈肌、踝背屈肌训练,对痉挛期患者着重练习痉挛肌肉放松训练,再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训练。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自行穿衣、脱衣、灌洗、饮食、上厕所等日常基本生活动作。

1.3 观察指标

均各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1.4 疗效评定

①神经功能损伤评定: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②两组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度为Ⅰ~Ⅲ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甚至评分增加或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9±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4.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经系统治疗仍有较高的致残率,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刺激姿势反应和反射性一直模式,可促使脑损伤病灶区丧失的神经功能及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进而可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恢复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肌张力异常[3]。

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最快,病后3个月的恢复速度逐渐减慢,因此建议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后康复治疗[4]。夏军等[5]相关研究中,对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早期干预组,于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开始执行康复干预30 d,另选择40例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于发病30 d后开展康复干预30 d,并采用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的运动功能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该研究中,早期采用良肢位的摆放不仅为后期康复训练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不能主动运动,因此需对患者床上肢体被动训练,可提高各关节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及全身协调性,还有助于肢体末端静脉回流,在被动训练中,动作到位的同时,指导动作需轻柔缓慢,避免损伤软组织[6];待肌力在四级时,主要以主动运动为主,通过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使各关节能独立运动,并提高精细动作能力,明显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质量[7~8]。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夏军,朱珊珊研究结果类似,结果均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分析是由于早期康复运动可恢复神经功能,进而可改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敏,李慧,朱美婕,等.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594-1596.

[2] 梁廷荣,王维业,付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疗效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8):5-6.

[3] 黄月乔.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03-3904.

[4] 王瑞莉.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303-305.

[5] 夏军,朱珊珊.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297-298.

[6] 邹颋,王彤,顾迅,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10):1185-1187.

[7] 黄旻,黄晓燕.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32-33.

[8] 郭效德,王美莲,赵先伟,等.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9):711-712.

(收稿日期: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