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在高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04
  • 阅读量5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基于高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现状和笔者的教学体会,本文分析了趣味教学法对提高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探讨了趣味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趣味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5-03


  在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的生物学专业中,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学习生理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的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授课。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组织学和解剖学两门课程的合并,主要讲述内容是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十个系统,虽然该课程知识体系已比较成熟,但由于名词概念繁多且彼此关联性强、教学内容抽象等,往往被学生列为难学难记的学科之列。


  一、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现状


  通过与兄弟院校同行老师的交流,对高等师范院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状况进行总结,笔者发现高师生物学专业中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有着不利影响。其一,学生就业时不愿当生物教师。在高考中,生物占的分值比例相对较小,这给学生一个感觉,将来当生物教师没有其他课教师受重视,因此,高考时师范类生物学专业属于冷门,相当多的学生是第一志愿落选后调剂过来的,对生物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二,学生考研不考组织解剖学。学生总结发现,组织学或解剖学硕士点主要集中于医学院校,报考这两门学科的研究生往往要同医学院的学生竞争,作为师范类考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因此,考研放弃组织学和解剖学。也就是说,就业和深造的社会形势导致了目前高师生物学专业学生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颇不重视,别说课余时间学习,部分同学连课堂学习也不能保证。


  二、加强趣味教学是提高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从高师生物学专业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较差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众所周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诸多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研究中发现,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最大[1],但从以上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受社会形势驱动,高师生物学专业学生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学习动机较弱,这点对某个教师或某个学校来说均很难扭转。另外,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并不是很多,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均难以短期收效。因此,唯有教师可控性较强的学习兴趣培养,才是提高高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三、趣味教学法在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老一辈解剖学教师李雷等曾介绍了他们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运用的趣味教学手段[2],使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受益匪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法也不断改革和丰富,一些较新的趣味性教学技巧被提出和运用。经过不断探索、积累、创新和总结,笔者形成如下四点深刻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进行趣味教学的必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形式,其配套的音响设备可以扩大教师的声音,避免了教师因扩大声音强度精疲力竭。这样,教师可把更多精力放在对语言细节的驾驭上,使语调的起伏性、语言表达的速度、语意的新奇性和幽默性、语言的节奏性等更臻完美。教师通过对语言表达的精心控制完全可以使讲解的枯燥性荡然无存,使课堂的趣味性明显增强,直至达到教学艺术化的巅峰效果,使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其学习兴趣自然倍增。此外,在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讲解中,会涉及大量的人体结构图,传统教学采用黑板手工绘图或事先准备的挂图,虽然可以表达出相应结构的大体特征,但耗时较多且立体效果较差、涵盖信息量较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应高度重视课件制作,使课件的立体感更好、直观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之大大提高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而知识讲解的涉及面扩大和细节拔高会很容易吸引住更多学生的眼球,把他们的兴趣集中过来。


  2.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方法,是增强知识趣味性的重要途径。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讲述我们机体内的形形色色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如果照书本知识纯理论介绍,初学者会感到概念繁多、知识枯燥、十分难记。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必须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跟生动实在的生活实践挂上钩,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讲心脏外部形态的三条沟时可以联系上最具震撼力的现代都市心血管病——冠心病;讲免疫系统时与风湿病、艾滋病发病机理和治疗,以及疫苗的开发和应用等联系起来;讲骨的化学成分时提到为什么青少年发育时养成不良姿势习惯会导致肢体畸形,而老年人不小心跌倒时骨头易发生折断;讲正中静脉时询问学生是否记得体检抽血的位置;讲眼球构造时让学生思考俗语中“白眼珠”和“黑眼珠”对应的学名以及近视、远视的原理;有些不易理解的结构还可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说明,如软骨细胞、软骨陷窝可借西瓜籽、西瓜瓤来理解,结肠带就好像衣服上的松紧带等。或者三言两语,或者三分钟五分钟,时不时在课堂讲授中插入一段,学生会觉得这门课妙趣横生,自然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巧妙设计实验教学,可增强教学氛围的趣味性。实验室里精巧的人体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出复杂的人体结构,尤其是内耳迷路、神经网络等。因此,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课堂也是提高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3]。比如在实验课上,同学们大都希望能有机会动手操作,我们就设计了像“大鼠肝切除手术”这样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当“外科医生”,做麻醉、消毒、剖腹、结扎、切除和缝合等操作,且必须保证手术之后大鼠健康生存,对刚进入大二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而言,该实验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整个实验课上同学们都很兴奋,十分投入。再如,我们开设的一个综合性实验:“食物和水在人体内的吸收、运输与代谢”,让学生讨论食物和水从哪些器官被吸收,经过哪些器官运输,被哪些器官利用后,由哪些器官排出,并结合各个器官的结构理解食物和水的吸收、运输和代谢器官的特殊功能,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一起进行热烈讨论之后总结出答案,这样做既熟悉了各内脏器官的单独功能,又理解了机体器官的统一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善于运用视频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笔者一直广泛搜集教学视频,有国际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大师的精彩报告,有资深外科专家的示范解剖,有美国一些解剖室制作的教学录像,有运用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理论和先进的电脑制作技术对生命体运动中的最精巧的细节如声波的传导、免疫应答的分子信号作用、分娩、出生到死亡全过程中各系统的渐变等进行动态模拟的解说片。这些视频内容专业色彩强烈、专业技术精湛,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插入课件之中或在下课时间播放一段,从更高端的层次展示了课程知识的深度和前沿,受到同学们的极大欢迎,引起他们对生命结构的神奇组装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然也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留下深刻印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在2009、2010、2011级学生的授课中,笔者分别对每年级一组(30名)同学进行普通教学授课,另一组(30名)同学进行上述的趣味教学授课,结果连续三年均是趣味教学组同学的成绩明显较好(见图1)。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师生物学专业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趣味教学法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对趣味教学法实践运用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种无止境的艺术追求,这需要广大同行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尝试、更新、总结和相互交流。


  第一作者简介:唐超智(1980-),男,河南潢川人,河南师范大学讲师,从事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