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 投稿投研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472次
  • 评分4
  • 80
  • 0

栾中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猪弓形虫病又称弓浆虫病、弓形体病,主要以神经症状、繁殖障碍为特征。该病是夏季高温、湿热季节一种常见病,是寄生于多种动物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主要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咳嗽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妊娠动物流产、产死胎、胎儿畸形。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也被称为“无名热”,特别是在农村发生比较广泛。发生该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夏季要特别注意预防。

(一)临床症状

重症病猪表现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7~10d,减食或废绝,喜饮水,粪干带黏液,仔猪多见水样腹泻,有的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呼吸困难,短而快,严重时呈犬坐式呼吸,流鼻液,有时咳嗽。鼻镜干燥,被毛粗乱,结膜潮红,有的猪发生呕吐,末期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及腹部出现紫红斑和小出血点,最后因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体温下降而死亡,有的猪死亡时口流泡沫样液体。轻症病猪仅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

有的病猪耐过后症状减轻,遗留咳嗽,呼吸困难,后躯麻痹、运动障碍、斜颈、痉挛等神经症状,有的表现视网膜、脉络膜炎,甚至失明。慢性病猪严重影响生长,发展为僵猪。

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精神委顿和昏睡,此种症状持续数天后可出现流产、产死胎或弱仔。母猪常在分娩后迅速自愈。本病临床症状与猪瘟、肺疫、流感、伪狂犬病等相似,治疗时需加以仔细鉴别。

(二)流行特点

本病是一种多宿主原虫病,可感染多种动物,传染来源随猫粪便排出的卵囊、病畜和带虫动物的肉、内脏、血液、乳汁、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流产胎儿、胎盘及其它流产物,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土壤都可作为传染来源。弓形虫各阶段的抵抗力不同,卵囊抵抗力很强,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可存活数月至半年,一般消毒药对卵囊无杀灭作用。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家畜均可发生此病,但以猪多发,且多在7、8、9月高温、闷热、潮湿的暑天多发,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骤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但多以散发为主。成年猪急性发病较少,多呈隐性感染,断奶后3~4月龄仔猪常发,死亡率较高。治愈后即使症状消失,虫体也会进入组织形成包囊,使病猪成为终身带虫者。

(三)感染途径

病畜和带虫动物的脏器和分泌物、粪、尿、乳汁、血液及渗出液,尤其是随猫粪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都成为主要的传染源。猪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皮肤和鼻、眼、呼吸道黏膜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各种昆虫也可传播本病。此病治疗不及时,虫体会进入组织形成包囊,使病猪成为终身带虫者。

(四)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肺脏肿大并呈暗红色,有针尖至粟粒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切面流出多量泡沫液体。

全身淋巴结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有粟粒大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和大小不一的出血点,且表面有坏死灶。

肝脏肿大变硬,表面有黄豆大小坏死灶和出血点。肾、脾有灰白色坏死灶和少量出血点,盲肠有少量凹陷的浅溃疡,胃底黏膜有出血点及片状或带状溃疡。

(五)预防措施

弓形虫在一些卫生条件比较差的猪场经常存在,农村散养户发病率较高。预防本病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养猪场内禁养猫、禽,防止猫和禽的粪便污染猪食和饮水;要做好猪圈的防鼠灭鼠工作,防止猪吃到鼠或其他的动物尸体;禁止用屠宰物或厨房垃圾、生肉汤水喂猪,以防猪吃到患病和带虫动物体内的滋养体和包囊而感染;猪群发生该病时,应全面进行检测,有条件的应作血清学检查,将检出的病猪和隐性感染猪进行隔离;病猪的流产胎儿及排泄物也含有滋养体,应严格无害化处理;对病猪舍、饲养场地、污染环境,用1%来苏儿溶液或3%烧碱液或20%石灰水等定期消毒,并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

药物预防:对于弓形虫病,磺胺类药物对其有特效,抗生素类药物无效。可用磺胺六甲氧散等添加在饲料中或喂服复抗片,按每千克体重60~100mg,每天一次,连服5d以上,首次量加倍,预防效果明显。

(六)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可选用下列药物:急性病例磺胺-6-甲氧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每千克体重30~70mg,每天一次,肌注3~5d,并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病情较轻的可选用复合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15~25mg,肌注或口服,每天2次,长效磺胺,每千克体重60mg,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连用5d,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