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注意事项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867次
  • 评分4
  • 73
  • 0

李克斌/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口蹄疫流行近况

1. 口蹄疫仍然是全世界最广泛的流行性疾病。据OIE 对178 个成员国家和地区2009 ~ 2010 年FMD 疫情状况的调查统计,确认发生过FMD 的有132 个,从未发生过FMD 的仅有30 个,其中大部分是岛国,其余16 个国家状况不明。消灭FMD 是昂贵的,长期的和困难的,因为毒株众多且不断变化,以及在一些国家缺乏优质疫苗及相关政策。

2. 口蹄疫的发病频率加大。1997 年台湾口蹄疫,销毁500 万头生猪,70 万人失业,当年损失90亿美元,丧失保持了68 年无口蹄疫的地位。2001年英国口蹄疫,700 万头动物被屠杀损失80 亿英镑。

2010 年韩国口蹄疫300 万动物被屠杀。2010 年日本口蹄疫149 608 头动物被处理,丧失保持了72年无口蹄疫的地位。目前蒙古、朝鲜、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疫情不断。

3. 跨区域传播加剧。口蹄疫不同病毒区划内疫苗和防控策略各异,老疫区趋向融合,个别毒呈现全球流行化趋势。一些已经消灭口蹄疫已有多年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保加利亚又遭到了口蹄疫的侵入;一些本身就有口蹄疫的国家又出现了新的血清型,如埃及(2012.3)和利比亚发生了SAT2 疫情。

二、2014 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口蹄疫的流行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以缅甸98 毒株(O/Mya98)(耿马97(GM)与缅甸98(Mya98)二者属于同一遗传谱系,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国际上称其为Mya98 毒株。)为主的O 型口蹄疫的流行还未减弱,又从境外传入了东南亚97 毒株(A/Sea-97/G2)A 型口蹄疫的流行,同时也有泛亚O 型口蹄疫发病的报道。

缅甸98 毒株的O 型口蹄疫是继1999 年之后,时隔10 余年,我国再次向OIE 报告疫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亚洲5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影响力大,猪、牛、羊多种动物发病。

O 型口蹄疫缅甸98(MYA)谱系病毒致病性:异常凶猛。病例:2010 年5 月,某地发生猪O 型口蹄疫疫情,起因于一老板购进猪苗发病,该猪以前只免疫过一次疫苗(不是缅甸98(MYA)谱系病毒苗),起初只是右后肢跛行,未能确诊是口蹄疫,3 ~ 4 d 后,同群3 ~ 4 头猪发病,并引发当地发病,结果导致当地50% 母猪死亡,2 月龄以内仔猪死亡率100%,3 月龄以上猪死亡率10% ;流行特点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大,症状明显,3d 以上多以死亡告终;猪的蹄部肿的很厉害,有的似牛蹄大,水疱的直径很大。

东南亚97 毒株(A/Sea-97/G2)A 型口蹄疫在2012—2013 年就在中亚和东亚流行。2012 年10 在泰国有确诊;2013 年2 月28 日,广东茂名市,猪感染;2013 年3 月1 日,俄罗斯东南近中国边界,牛感染;2014 年6 月30 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猪感染。基因分析资料显示,正在快速扩散,对欧洲形成威胁。

全世界A 型口蹄疫的流行范围和毒株复杂程度仅次于O 型口蹄疫,而其致病性和抗原变异性则普遍强于O 型。从遗传关系分类,全世界A型口蹄疫病毒可以分为3 个大的遗传拓扑型,即Eu-SA 型(欧洲- 南美型)、Asial 型(亚洲型)和Afri 型(非洲型),每个型又包含有多个遗传谱系的毒株。

(二)病毒出现了跨种间传播

与以往不同,在自然流行过程中,A 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牛、羊感染和发病,猪的病例极少;然而本次流行的A/Sea-97/G2 毒株对牛、猪都有致病性,并都有临床发病的报道,且猪有发病增多的趋势,在牛上,毒力高于2009 年湖北武汉A 型流行毒(A/Sea-97/G1 株)约10 倍之多。

(三)存在政策、技术盲区

第一,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可以准许使用于猪的A 型口蹄疫的疫苗,以及还没有正式许可猪可以使用A 型口蹄疫疫苗。第二,关于猪使用A 型疫苗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国外对猪口蹄疫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而国内对猪A 型的研究也很有限。第三,免疫效果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疫苗有没有效果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被免疫动物说了算,不能仅仅依据抗体高低和PD50 高低来评判。疫苗的成品检验所用毒株能否适应疫病的变化,缺乏有效凭证,有些疫苗在免疫以后有发病的情况出现。第四,疫苗采购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现在疫情流行强度下,畜群一年免疫两次明显不够。第五,对疫苗应用领域的科研和投入不足。免疫程序混乱,疫苗保存、运输、使用不当、设备器械配置不完善等问题屡见不鲜。第六,孤军奋战。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置不到位,检疫检验环节把关不严,环境污染严重。第七,疫苗生产厂家负担加重,疫苗标准提高了,价格没有提高;疫苗生产厂家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借机找茬。突出的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可谓是“事由多种多样,人物是形形色色,欲壑难填”,而我们国家目前针对兽用生物制品的不良反应还没有执法依据。

(四)信息透明度不够

实际发病情况难以全面掌握,有疫情不报告、不能报,不能及时预警,导致监测预警滞后;发病在前,疫苗研制在后,政策制定更在后;信息混乱,经验无法交流。

(五)境外疫情威胁更加严重有可能有新的毒株继续侵入

我国毗邻的国家众多,周边接壤的国家一直都有口蹄疫暴发的报道,所以口蹄疫的发生不具有偶然性。埃及和利比亚于2012 年发生了SAT2 型口蹄疫,然而目前他们时局动荡,为疫情的扩散创造了时机。

三、2014 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注意事项

(一)统筹兼顾,综合防控

与所有的传染病一样,口蹄疫防控的基本原则就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的抵抗力。要全面布局,综合防控,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尤其不能依靠兽医行业独立去实现。口蹄疫的防控工作十分困难,是一项全球性、社会性、法律性、强制性、科学性非常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措施遇到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免疫接种工作面宽量大,已超出了兽医和行业的能力范围,免疫接种工作的实施需要依靠政府、资金、技术、群众的介入。

(二)强化强制免疫政策,确保整体推进

口蹄疫是“政治经济病”,对该病的防控既是示范工程,又是形象工程。口蹄疫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性传染病, FMD 的研究已与其它(包括人、动物、和植物)传染病的研究融为一体,不但研究方法和成果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领军作用,是所有传染病研究和防治的一个窗口。对该病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进步,故此,控制FMD 历来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接种疫苗,可提高动物抗感染能力。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泛美口蹄疫中心肯定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事例证实了实施疫苗免疫接种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免疫密度与保护率呈正相关,免疫密度越高,保护率越高。

(三)做到四个匹配,做好O 型、A 型双价疫苗接种

口蹄疫病毒的最大生物学特性就是不断地变异。因此针对口蹄疫的防控要必须做到四个匹配。即:第一,试剂盒的匹配,诊断、检测、检验的试剂盒与流行毒株或疫苗毒株要匹配;第二,疫苗毒株必须要与流行毒株要匹配;第三,疫苗的效力必须要与疫病的流行强度相匹配;第四,所用消毒药品要与口蹄疫病毒相匹配。

匹配性是指免疫用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才有效。广谱性是指在选用疫苗时,必须能够预防所有流行毒株。使用对象:无疫地区使用低效力的疫苗(3PD50),有疫地区使用高效力的疫苗(≥ 63PD50)。

当前国内流行的主要毒株及趋势:1. 缅甸98毒株O 型,流行还未减弱,发病动物种类增多(狼)。

2. 猪群中有东南亚97 毒株(A/Sea-97/G2)A型口蹄疫的发生(老虎)。3. 新泛亚毒株O 型传播范围仍在扩大(狐狸)。4.Cathay 型毒株的威胁依然存在并在变异。5. 新猪毒变异株的变异进一步加大。6. 境外疫情的继续侵入。

我国目前正处于流行毒株多元化时期,不同血清型、不同遗传谱系、不同进化阶段的病毒混杂存在,各自循环,形成了复杂难解的防疫局面。

Asia 1 型口蹄疫主要流行于亚洲的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东北亚的部分国家,欧洲的希腊曾零散发生。主要感染牛羊,偶尔有猪感染发病。

按遗传进化关系分群,所有Asia 1 型口蹄疫病毒可分为6 个遗传群(G Ⅰ~ G Ⅵ)。从历史到当前,我国Asia 1 型口蹄疫流行病毒有三个,云南保山毒(YN/BSh/58)、新疆毒(XJL)、江苏毒(JSL),2005 年5 月-2009 年5 月,我国共计发生Asia1型口蹄疫46 起,涉及17 个省市区。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北、西南)、华中及华北地区。感染发病动物主要是牛,仅在个别地区出现猪的病例。2009 年Asia 1 型疫情数和发生面陡然增加,共在7 个省发生8 次疫情,其中4 个省属首次发生,还出现了猪、牛同时发病的现象。

2013 年, 我国再次发生A 型Asia 拓扑型Sea97 毒株引起的猪、牛A 型口蹄疫疫情。截止2013 年7 月1 日,我国共计向OIE 报告11 次A型疫情。毒株来源和遗传关系追溯:经口蹄疫分子检测,测定VP1 基因序列,结果表明:(1)2013年全部疫情引发毒株之间VP1 基因同源性为99%以上。其与2009-2010 年流行的A 型毒株同源性为93% 左右;与东南亚国家流行的A 型毒株同源性在97% 左右;与我国A 型口蹄疫历史毒株的关系更远,仅为76% ~ 78%。(2)我国2013 年A 型毒株与2009-2010 年A 型流行毒株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二者之间毒株差异较大。(3)A/Sea-97G2 毒株在田间以感染牛为主,也可引起猪发病。

结论:(1) 此轮新发A 型口蹄疫疫情由同一毒株引起。(2)初步判断,该毒株为新传入的毒株,不是我国2009-2010 年毒株演化而来。(3)此轮疫情毒株与2009 年湖北武汉毒株都属于Sea97 毒株,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因此被分别称为G2 和G1 分支,以便区别。(4)G2 分支A 型Sea-97 毒株最早可追溯至2010 年泰国。

东南亚97 毒株的A 型,疫情连续发生。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据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报告,A 型疫情的病原均为东南亚97 毒株,与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流行毒株高度同源,调查分析很可能从境外传入,且该毒株致病力较强,感染畜种多,其中牛、猪最易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A 型口蹄疫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使用疫苗应该考虑疫情的严重程度(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养殖户使用的疫苗越高端口蹄疫发病风险越大,政府苗PD50∶6,高效苗PD50 ∶9。另外,不合理免疫剂量——导致免疫耐受与免疫麻痹。

(四)做好口蹄疫诊断监测,预防病毒的新变异

加强诊断、监测,防范病毒的变异、传入和跨种间感染,及早预警。

(五)加强疫苗应用领域的科研投入重点是要加强免疫程序的研究,为基层免疫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制定的,免疫程序涉及到当地疫情状况、动物的饲养管理(如断奶时间、营养、转群等)、动物的母源抗体水平、疫苗抗原的免疫性、疫苗抗原含量、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因此,根据免疫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尤其是基础免疫,首先应该考虑当地的疫情状况,其次要考虑机体母源抗体水平或原有的抗体水平、首免时间、母猪的基础免疫次数及剂量等。

疫区猪的免疫程序(参考):1. 种猪:3 ~ 4次/ 年。2 ~ 3ml/ 次。2. 肥猪:2 ~ 3 次/ 年,2 ~ 3ml/ 次。首免:28 ~ 35 日龄,二免:首免后1 月,三免:二免后3 ~ 4 月。注意:1. 首次使用,1 月后应加免;2. 母猪未免疫过或免疫后时间过长,后代首免时间应适当提前;3. 疫区、冬季应增加密度和剂量。

(六)确保疫苗的冷链运输和贮存

疫苗应按使用说明书,在2℃~ 8℃的温度下全程冷链运输和保存。严防高温、严防冻结,避免阳光直射,包装完好,防止瓶体破裂,尽快入库或到达疫苗接种地,出、入库应作好记录,出库应坚持“先入先用”的原则。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问题不少。

(七)正确使用,有效注射

疫苗使用前应放至接近室温并充分混摇;充分的器械准备;将畜群调整在最适合免疫的状态;按说明书规定操作;预防应激;注意免疫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置;及时进行补免,做好记录等。

(八)进一步完善疫苗效果评价标准

目前,关于疫苗效果的评价依据差异性很大,争论颇多。中国、OIE 规定的成品疫苗检验中,衡量疫苗效力的最直接的数据就是对本动物的免疫保护率,即测PD50 。抗体的测定数据往往由于动物个体的差异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和保护率并不总是呈线形关系,只是作为反映疫苗效果的一个指标。

最准确的方法是临床有效性。

(九)不能忽视养殖场的疾病综合防治措施疫苗的保护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中病毒的数量过大或病毒的毒力过强时,可超出疫苗的保护范围,以及动物的健康太差均可导致畜群免疫失败。

因此,对于口蹄疫的防控,绝不能仅仅依靠疫苗免疫这一个手段。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等综合性手段也是必须的措施。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及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