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

  • 投稿ido
  • 更新时间2018-03-28
  • 阅读量582次
  • 评分4
  • 78
  • 0

  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医学院校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课程设计上,多直接沿用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体系设计,而缺乏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出现模式化、机械化倾向,教学效果不明显。系统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设计对同类型院校的课程实践和就业指导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84-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7年,国务院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全国各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全国各医学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从选修课逐步向必修课过渡。


  一、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


  (一)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56万人,比2010年净增125万人,增幅达19.8%。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医学院校毕业生更是如此。2015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共计2107人,升学率17.56%,直接就业率为76.70%;研究生毕业生共计427人,升学率3.04%,直接就业率91.33%,仍旧存在提升空间,就业观念树立与引导仍然有待加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社会经济增速过快、高校扩招、人事制度不完善、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大学生个人的内在就业观念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对大学生得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福建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2015年本科医学类毕业生1752人、工学类毕业生166人、管理学类毕业生189人。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等,以中医、中药、康复、针灸推拿、卫生管理为专业特色的毕业生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领域输送大批先进专业特色人才。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能够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以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无法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步伐,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并没有得到强化,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背诵与记忆上,对具体情况的分析能力、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停留在较低的阶段,在面临求职时,“分数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从本质上提升就业“寒流”的必由之路。如何让学生更顺利进入医药卫生领域,如何更好、更快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领域的需求,是教学发展的方向,更是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的重心。


  二、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一)学生重视程度低


  意识观念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主宰因素。就業指导课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搜集就业相关信息与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学生呈现出意识观念不重视、自我定位不清晰两方面问题。一是大学生看轻就业指导课,在主观意识里轻视就业指导课程,认为此类课程存在的意义极低。在医学院校,此类情况尤为严重,一些学生以学业繁忙、考试压力过大为由而选择不上课,使得教学的实效性降低。二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把选择目标仅限于大城市、大医院,忽略了对自身条件的认识,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


  (二)师资队伍的不合理


  1.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有待提高。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多为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从业年龄偏低,辅导员在自身就业过程中也没有积累很多经验,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2.师资队伍缺乏针对性。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缺乏统一的培训,照本宣科地把课本的知识普及给同学们,缺乏针对性,针对本专业,无法满足同学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内容不合理。没有完全从学生自身出发,了解他们想学习的知识,授课主要集中在解读就业大背景,求职技巧,面试方法等表层内容上,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课堂死板单调,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2.课程模式较为单一。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去锻炼。多数学校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给同学们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重在理论,缺乏实践指导的课程安排。


  三、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环境


  (一)课程开设时间


  部分大学相关课程开设时间循序渐进,满足了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需求。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采取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后就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尽早明白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高年级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二、大三就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认知,不断培养职业道德,完善自我定位。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则对就业更为迫切,也能更好的去学些相关的知识。合理安排开课时间相对来说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有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但课程开始时间安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学习周期长的专业没有开设专门的定制化课程,导致出现了真空现象,学习周期中间过程中缺少引导及教学。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数量、知识结构是衡量一个专业师资力量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师资力量的强弱。福建中医药大学现有专职教师2人,10余名兼职教师由各院辅导员组成,从数量到知识层次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兼职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对课程的研究相对不够深入,较难达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预期效果;相比而言专业教师职业指导的经验匮乏。


  四、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构建


  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设计应把握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特点,把握其综合性和普遍性规律,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服务,使学生通过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了解自身专业特殊性与局限性,熟悉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学习掌握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就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促使其顺利完成毕业及职业发展,为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就业指导课程有效开展的主体力量。


  1.改革任课教师遴选工作,构建立体化教学团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除了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教师、各学院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构成外,还聘请校内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参与教学环节。同时新增校外的就业指导力量,使医院、医药企业等用人单位人事管理部门职业人员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当下就业政策形势及行业分析,传递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对大学生求职面试提出建议。请创业成功人士通过自身成功创业经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使之常态化,打造一支范围广、高质量的校外就业指导团队。


  2.强化就业指导团队培训工作,促进教学团队职业化和专业化。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健康管理等辅助就业指导力量,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培训班,补充、丰富就业指导团队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其次,拓展校外交流学习,组织借鉴学习其他医学类院校的特色内容、方式;支持就业指导团队参与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参加心理技术测评、人才测评学习,参与职业规划师培训,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打造一支创新型、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教学团队。


  (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一个不变则退的时代,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大大削减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除开设面授课程之外,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如网络授课、课外实践等形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科学恰当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授课时间地点,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力度,多次开展“三下乡”、职场挑战大赛、就业规划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提高,确保教学效果,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实践。在校展开职业招聘会等,提前了解職场所需人才,学生普遍好评此类课程。


  3.2010年以来,福建中医药大学与大陆部分医学院校、台湾医学院校、美国克里斯顿大学交流愈加频繁,多次举办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赴美夏令营等活动,为教学团队、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对外交流,拓宽视野,从兄弟院校与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培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同时在交流与合作中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使本校学生更具国际视野。


  4.创新与完善全方位、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体系,实现学生自我评估、学校考核、社会反馈联动机制是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革新医学生人文素质考核机制。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考核中秉持动态、开放的理念,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从大一、大二直至学生毕业全过程、全景地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与进步,以专业、学院为反馈窗口,不断创新形式,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更具真实性、准确性。


  (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管理规范


  1.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宏观上对就业指导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控管理。对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制定课程体系及评估考核标准,由各学院予以实施。各学院在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自主管理,包括课程开设时间、课程教学方式,融入学院专业就业现状,既保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又不缺相应灵活性,不断丰富课程管理规范化。


  2.建立健全课程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和保障机制、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评聘制度、职业指导师培训制度。在制度方面让人才、资源得以有效保障,对做法新颖、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相应奖励,对懈怠教学、不务正业的教师处以相应惩罚。


  3.完善历届毕业生联系反馈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掌握用人单位对福建中医药大学对外输送人才的满意程度,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教学缺陷、误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式、方向。同时,可利用历届毕业生联系反馈信息系统进一步增强毕业生就业率。在该系统中,校方对贡献突出的毕业生做出相应程度的奖励与帮助。


  作者:王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