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语文教学

  • 投稿Zpuz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41次
  • 评分4
  • 33
  • 0

江苏泰州市刁铺中心小学(225323) 吉秋凤

[摘 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体现三个原则,即课文的情境与学生的心境的和谐共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只有做到这三者的和谐共生,学生的生命才能在我们课堂上焕发光彩。

[关键词]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3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应深入到每一位语文教师心中。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呢?

一、情境与心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有不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会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那就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模糊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对所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境也不过问,造成了创设的情境成为鸡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反而制约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情由境生,由境生情,学生只有对所创设的情境产生了情感,才能融入情境中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让情境与心境和谐共生,根据学生的心境创设情境。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本文所采用的课文均来自于这一册)一课,在创设情境时,我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介绍老师每天的劳动强度,以激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创设这样的情境,往往不能激活学生最真实的情感,因为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一定都是好的印象,也许有的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偏见。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大胆地说。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然后,我再进行引导。最后,达成共识: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都是盼着学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有时可能一些言行不恰当,但是初衷却是好的。当学生的思想统一之后,我再让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才认同课文的思想,才能感受这些语言文字。教学时,学生们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从篇章结构到字词句段,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精讲细评;另外一种是从头到尾教师只注意煽情,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对于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却很少去解读。这两种教学倾向都是不对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语文的两大基本特点和谐共生,才能唤起学生强大的生命力。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并结合课文说一说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学生读书思考)

生:那是因为一个外国人不礼貌的话而引起的。

师:那这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出言不逊呢?

生:那是嫉妒心理,因为达仰非常看重徐悲鸿,并热情地指导他。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没有利用一些外在的手段来教学,仅仅是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升华自己的情感,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中。这样,一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二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三、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这也让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无论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什么样的言论,哪怕是脱离了文本的思想,都会持肯定的态度。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教学只有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让生本与文本和谐共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比如,在教学《元日》这一首古诗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的‘屠苏’是不是电视剧《古剑奇潭》中的屠苏呀?我想‘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就是可以用春风来缓解屠苏身上的煞气。”其实,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之内,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诗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不能将这个问题置之不理。于是,我调整了教案,从这部电视剧谈起:屠苏虽然身上背着煞气,但是他却要强忍着这种折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这也正是当年王安石所处的环境。这样把生本与文本完美的结合,在无痕中达到了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只有做到这三者的和谐共生,学生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责编 韦 雄)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