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打开一扇窗——浅谈关注心灵感受力的几点做法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26次
  • 评分4
  • 19
  • 0

江苏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育才校区(225766) 周应太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搜索到了习作的素材,表达时却缺乏个性,语言空洞、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在习作中,学生没有独特的心灵感受,使习作缺少“唯我性”。

从2012年上半年起,我以《在生活作文中提升小学生心灵感受力的实践研究》为课题,在习作教学中,做了一些研究,现简要谈谈自己这段时间的认识。

一、亲近自然,捕捉内心独特的感受

在一次课题例会上,刘建萍老师执教了习作指导课《打开心灵之门》,他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为范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然后,她出示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触摸,在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我的感受。

自然世界是孩子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可很多时候他们忽略了自然的美丽。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引导、点拨他们,让他们发现世界是如此精彩,产生抒发情感的欲望。

如在教学第九册的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我课前要求学生走进自然,仔细观察各种树叶。课上,我和他们一起漫步校园,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树的叶子,让他们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以及形状,并适时让他们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亲近自然,和学生一起用心观察、发现,学生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老师要引导他们用心捕捉。

二、走进书本,和文本真情对话

书籍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没有阅读的积累,学生的心灵世界会变成一片沙漠。真正会读书的孩子,他会走进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在书的世界里徜徉,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童话书,每教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向他们推荐,并指导他们用心阅读,写好读书笔记。读这样的书,学生会感受到马力欧对柴斯特的喜爱和柴斯特、塔克、亨利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柴斯特对自由的渴望。书中的世界,学生一定非常喜欢,这样的书也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我的一个学生在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在事业达到最高峰时,柴斯特却退出了。这是为什么?成名不好吗?有多少人盼望着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但我认为柴斯特的选择是正确的,成名得到的是一时的荣耀,而退出代表的则是自由。显然,自由更重要。一个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没有了自由,就像被关在笼里的鸟儿。谁愿意被关在笼子里,受到拘束?一些人为了获得荣耀,而让自己的孩子拼命读书,他们不知道孩子有多累,他们没收了孩子的自由。柴斯特不会干这样的傻事,它情愿在它的老家,在田园里,自由自在地创作音乐,无私地把音乐奉献给大自然。

在润物无声的阅读中,学生的心灵感受力越来越强,对语言很敏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走进了书中人物的内心,和他们同悲共喜,感受语文的魅力,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及对书籍世界的体验。

三、走近人物,和主人公共呼吸

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我们平时教学的显性材料,学生每天都会和它接触,自然不应该忽视它的功能。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其实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好好地解读利用,引导学生学习。很多文章都有人物的出现,那些描写平凡的人的文章,我是有所偏爱的,也乐于引导学生触摸他们的内心。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收获的。

如在学习《理想的风筝》这课时,我抓住了描写刘老师的几个细节,然后结合课题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并让他们说说此时面对这样的老师,自己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以《一个印象最深的老师》为题让学生写作。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并说出对老师的感觉,他们毫无例外地都说到了“尊敬”和“感谢”,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他们对老师的其他评价。我希望听到另类的声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好意思表达,没有能够说出令我心动的话语。

但我相信,让学生读这样的文章,接触书中这样的平凡人,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也一定会有真切的感受。其实有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但有时他也会给老师一个惊喜。如果能适时渲染,有触动他们内心情感的鲜活事例,他们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有情境才有感受,这是我的体会。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心灵纯洁的小学生,我希望在习作中能听到他们自我而独特的话语。

四、参与活动,享受独特的体验

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说:“在写作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说他们经验范围以外的话,写超出他们经验范围的事……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自己的话说,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储粮备料’,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储粮备料’就是以天生的物质头脑从生活中、书本上寻找写作的原料,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自由对话做准备。”学生的作文写什么?简单地说,我以为学生乐于表达的点,来源于学生的阅读和生活。

德国学者格鲁斯的生物学观点认为: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的确,爱玩游戏是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游戏来了解世界。在我班学生习作能力还不太强的情况下,我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来创设习作的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用心感受,产生表达的冲动。

这几次课题研究的案例,我都是围绕活动设计的,有“抢凳子”、“捉虫子”、科学小实验等。学生有话可说,能够表达清楚。我适时引导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说一些套话,如“真高兴”、“兴奋得一蹦三尺高”等。他们说的不一定精彩,但他们的话语真实不做作,这就够了。

再如,我和学生做了有关鸡蛋的实验。这样的科学小实验其实是一次活动作文。活动将习作内容情境化、具体化了,学生不需搜肠刮肚地寻找, 有利于教师进行指导。我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并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说出来。通过这个实验,我和学生写了一系列作文,如《辨鸡蛋》、《鸡蛋变软》、《鸡蛋摔不碎的秘密》等。活动让学生喜欢作文,活动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是这样表述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第三学段,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以心灵感受力为切入点进行习作教学的研究,探究提高学生心灵感受力的方法,让习作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