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即正确,浅谈文本解读的正确引导

  • 投稿戒了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4次
  • 评分4
  • 36
  • 0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226300) 秦红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文本解读由原来单一刻板的“填鸭式”逐步向多元化、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趋势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元化、个性化的过度强调,对教学气氛的过分追求,导致课堂教学“轰轰烈烈”却“华而不实”,“面面俱到”却 “浮光掠影”,使得本文解读陷入模式化、粗俗化以及浮夸化的教学困境。因此,在本文解读中,要在尊重文本固有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解读,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来。

一、鼓励个性多样解读,避免解读的模式化

促进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大挑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一味遵循复习—讲授—练习的解读形式,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而,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变解读的模式,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质疑,学会解惑。

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体裁为现代诗歌,文字清晰优美、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感情饱满,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因此,在文本解读中,首先,笔者以“读”导学,组织学生通过默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以及诵读的形式,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文本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感激之情与喜爱之情。其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仿写文本句子,朗诵仿写句子的形式,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朗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方式,打破了传统文本解读的模式化,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个性化发展。

二、正确引领恰当解读,避免解读的粗俗化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语言类课程。文本教学的语言讲究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引导解读文本时,首先教师要明确解读通俗化并不等同于粗俗化与随意化;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尽量避免解读的粗俗化现象的出现。在解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语文的“原汁原味”,正确地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解读文本。

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课时,笔者考虑本课是一首语调欢快、用词考究、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文本内容发人深省,富有号召力,旨在让少年儿童深刻地理解到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舞他们以实际行动植树造林。因此,在解读时,注重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不是停留在纯粹的文字理解,而是深挖诗歌的内在含义,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等以及诗歌的意象,如“小兔”、“松鼠”等,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样为学生展开了灵活灵现、栩栩如生的诗境。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如何才能从“荒山野岭”走向“青山碧岭”,深刻地体会这首诗歌所要展现的精神面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立足文本合理解读,避免解读的浮夸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形象具体为主,他们的认知、理解与记忆一定程度上还依赖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在文本的解读中,教师应该忠于文本内容的原意,基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尽量避免解读的浮夸化,使文本解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认知以及成长需求。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这课时,由于这篇课文以学生们从小有就所耳闻的民间故事为载体,文本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围绕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展开。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部分教师过分渲染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偏离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导致了解读的浮夸化与随意化。笔者在教授时,立足于文本内容,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如,你认为牛郎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的这个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思考,质疑解惑,准确地解读文本,真正地体会牛郎的特点与织女的性格,正确地理解这个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思维认知的特征,立足于文本内容,正确地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步骤地解析文本。

总之,文本解读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个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懈探索的课题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保持一颗不断探索、追求进步的心,积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文本学习提供更丰富的机会,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读、懂得读、喜欢读,从读中有所收获。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