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语言增效语文教学

  • 投稿灯泡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86次
  • 评分4
  • 43
  • 0

吴敏 胡惠娟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高超的教学语言必将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愿听、爱听,积极主动地接受各种技能,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给语文教师的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语要艺术化,以达到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高水平的教学语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

一、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中间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教师的课讲得好,听得懂。”“某某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听不懂。”究其原因,并非是教师知识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而往往是教师缺失应有的口语技巧所致。教师的口语表达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言缺乏科学性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会有很多同义的表达,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语言表达的错误和模糊,造成学生误解和意义传递的浅显。如在实际教学中讲到秦始皇时,教师将“秦国”和“秦朝”,“秦王”和“泰始皇”的称呼混用。还有教师在讲述刘胡兰牺牲了时说,刘胡兰牺牲了也就是她死了。以上不准确的表达都会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二)语言缺乏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般的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进往往会投入更多的关注,而对教学语言所需要的启发性重视不够。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语言,不是冗长就是略带含糊,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听后理解产生偏差,甚至答非所问,不能较好地进行语文素质能力训练,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语言缺少生动性

小学生生性好动,对于一堂40分钟的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时时刻刻高度集中,若教师再采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简直是一种“煎熬”。曾听过一位教师上《伯牙绝弦》,由于该教师的语言毫无生气,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伯牙和子期的真挚友谊,更无法体会子期死后,伯牙的悲恸欲绝和如泣如诉,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课伊始的积极主动转为后来的面露疲惫。

二、优化课堂语言的方法

针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根据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达到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具备科学性,即科学、准确和明确。此外,教师的课堂口语还要艺术化。只要做到了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化表达,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一)课堂语言应强调规范,力求表达精确

规范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所谓“规范”,既包括语音的规范、语汇的规范,又包括语法的规范。艺术语言的根基在于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来传递,根据课文内容作艺术处理的普通话教学语言,其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情景教育,它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和思想火花,渐渐消除与作者心灵上的隔膜,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入情入境。语文教师,讲解要规范,哪怕是一个词,也不能让学生在理解运用时造成歧义。

除了规范的表达,教学语言还要讲究精确。把语文知识讲解精当,言简意赅,这样可以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如“牺牲”一词学生普遍认为是“死”的意思。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牺牲”是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而不能讲成为革命事业而死,否则学生对词的理解就会缩小其内涵,被“革命事业”模糊,达不到准确表义的效果不说,还误导了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口语,也有别于书面语言,它应该是一种规范化的口语。必须正确地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正确地讲解涉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犯科学性、知识性的错误。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对这一方面就不太注意,这样就使得一些问题的阐述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掌握知识带来了难度。例如:秦灭六国前,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而秦灭六国后,赢政称帝,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顺序,前后混用,这就违反了科学原则。

(二)课堂语言应具有示范性,力求针对明确

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保证语言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学生提供可仿效的示范性语言,做到“话风正、语言美、合规范”。教师要有教学语言的自控能力,准确控制自己言语的速度、节律和韵味,若失控,就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拉杂拖沓的现象。再者,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各不相同,口语表达不能千篇一律,必须针对教学实际,使口语表达符合不同课堂教学的要求。语文追求品词析句,对文本的感悟。如一位教师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有这样一段师生对答。生:屋旁搭瓜架。师:屋旁搭瓜架。生:门前种鲜花。师:门前种鲜花。生:屋后冒春笋。师:屋后冒春笋。看似一再重复的话语,却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教师重复的虽然是词语,但强调的却是情感,是词语中的风景。这是最真切的情语,如点滴春雨,不知不觉中令我们动容。

(三)课堂语言应有助激发兴趣,力求启发思考

随着知识的激增,课堂教学单纯地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应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如一位教师教学《游园不值》一诗,忽然“砰”的一声,一位迟到的学生推门而进,急急忙忙地坐到座位上。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都认为“小扣”说明诗人有礼貌。这时,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下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四)课堂语言应注重幽默风趣,力求生动有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就教师的课堂语言有过专门的论述:“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的确,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生动、具体而有生命力的。它应当注重贴近儿童,强调符合少年儿童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如此,才有活力,生命力。当然,除口头语言外,丰富的体态语言的辅助会增强感染力。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

语文教师的口语艺术也并非满嘴文绉绉的话语,尽管它要吸取书面语的养分,但它毕竟是口语,因而要求一听就懂,亲切自如,活泼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运用幽默的技巧,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舍说:“我们是语言的运用者,要想办法把‘话’说好,不光要注意‘说什么’,并且要注意‘怎么说’。”笔者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恰是这样一种能帮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在自身口语表达上进行锤炼,使之达到口语表达的艺术魅力。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锻炼和提高教学语言运用水平,使教学语言从“刻意雕琢”过渡到“回归自然”。愿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