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课内有效背诵策略谈

  • 投稿变美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45次
  • 评分4
  • 75
  • 0

章菊英

笔者从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多年,也经历了新老教材的变更。新教材课文选编不但保留了老教材一些历久弥新的优秀篇目,还增选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文质兼美的新文章。然而,在新教材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后练习中规定背诵的篇目和段落较少,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甚至不要求背诵一个字。这些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不要求背诵积累实在可惜。因此笔者针对新教材增加了背诵的段落和篇章。通过一学年的课文增量背诵,学生们的语感明显增强,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背诵方法指导

1.结合理解,赏析积累

文章脉络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即写作思路。进行诵读积累前,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这样便可以沿着脉络进行有效记忆。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若未理解而“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如背诵老舍的《草原》第一、二自然段,可让学生先找一找这两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圈出关键词,如“清鲜”“明朗”“一碧千里”“柔美”“翠色欲流”等,在对作者的行文思路了然于胸的基础上再练习积累背诵,必定事半功倍。

检查背诵是引领学生再次品读文本、聆听作者内心、训练语感的最好机会。聚焦学生的错点、漏点、破点、倒点,面对面地开展质疑讨论,深入探究,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更有效的记忆和更深切的领悟。如检查背诵《草原》时,有学生将“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中的“清鲜”背成了“新鲜”,教师顺势而为,抓住错点及时引导学生再思考:“清鲜”能不能换成“新鲜”?为什么?哪些事物可以用“清鲜”形容?从而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创设情境,人情背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的确,入境入情的背诵能让“积累”真正地进入学生生命世界的记忆库。因此,教师在指导背诵时要有章法,不但要注意语言形式记忆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背诵过程中感情的深度体验与表达。

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比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利用课文插图、听觉视觉材料等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有感情背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中,在学生自由练习背诵“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这段文字后,笔者用课件呈现相关的风景图片,并动情旁白:“水是生命之源,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能保持……这么优美的文字,这么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积累。”然后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透彻理解“水”的丰富内涵。学生欣赏着画面,聆听着旁白,想象着“水”的昨天今天明天,背诵自然而然带上了真情。

3.引导发现,对比背诵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课文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作方法。对于这样的文章段落,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点,进行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味,这样自然就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加快了背诵的速度。

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将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作对比。在指导这一课背诵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两段话对比展示在同一页面上,并把描写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词“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震耳欲聋”与描写今日瀑布枯竭的词“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以及昔日游客的“陶醉不已、流连忘返”与今日游客的“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用不同颜色的字体表示,进行鲜明对比,先带领学生对比朗读词语,再对比朗读句子,激起学生强烈的惋惜悲痛之情。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声情并茂的背诵。

4.分步要求,递进背诵

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要旨,体会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但有些文章篇幅较长,学生背诵起来有些困难。笔者在一次实际背诵指导中曾尝试分步要求,以变换方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如著名散文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去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问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这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读来倍感亲切。对于这样一篇独特的美文,如对其写法分析得过细,一个景物一个景物地赏析,会破坏文章的意境。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避免了过多的讲解。结合课后的要求,“积累语言”让学生分步实施。首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走进了作者描绘的山景图里,感受到那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对山中朋友的喜爱之情便自然萌发。此时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作者生动活泼的语言便会显得异常形象化。然后用表演朗诵来演绎作者与山中老桥、树林、山泉、溪流、悬崖的对话。如让同桌一人扮演作者朗读文中的话,一人扮演山中的好友用表演动作、演示神情作呼应,然后角色轮换读一遍,这样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背熟了。当然,语言文字有时会呈现线性,这种线性在一定的文本时间序列里会约束学生的感知。阅读时要通过模拟、想象才能把文字在大脑中转化成各种画面。因此,笔者又将学生的朗读配上山景图和轻音乐,仿成电视散文。将线性的语言文字与画面、音乐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可以使学生得到更丰富的艺术享受,提高了背诵的兴趣。

5.亲身垂范,引领背诵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这样背那样背,一味地“以己之心,度学生之腹”,自己却丝毫没有亲身背诵的体验与感悟,无法与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必然欠佳。相反,如果我们背诵如流且激情四射,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又会如何看待呢?相信赢得的不仅仅是崇拜与亲近,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争相效仿。

如《中华少年》第一自然段的指导背诵,笔者对学生说:”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快速记忆大比拼,比一比谁记得既快又好!”学生顿时兴趣盎然。五分钟后,笔者和学生登场秀技,实时评论:谁背得好?哪个地方背得最好?为什么?那场面异常热闹,学生背诵热情也异常高涨。

二、适当增加背诵趣味

1.仿真游戏——“诵读存折”

背诵是一项艰苦的作业。小学生初始背诵往往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识记方法,大多机械记忆,会有很多困难。笔者尝试以“诵读存折”为载体进行背诵变革。试行中,首先明确“诵读银行”组织机构的分工,学习委员任行长,课代表任副行长,各组长作营业员,全班同学为储户,各营业员和副行长的诵读存款手续在行长处办理。接着,师生一起制作了“诵读存折”,包括封面、账号、“存款须知”等内容。同时,“存款”分定期、活期两种:“定期”是“储蓄”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语段,是最基本的“背诵量”;“活期”为自主选择的课内课外的内容。“储户”的“存款量”每月汇总一次,由学生自评、互评、总评后,评出当月“诵读之星”。评上“诵读之星”的,获得“喜报”一份,班级“荣誉墙”上张贴;评上小组“诵读状元”的,奖励老师亲笔写的《愿望书》一份,回家后到父母处实现自己的一个“合理愿望”。这样,“活动”过程中引入名誉的奖励机制,形成一定的“刺激效应”。“诵读存折”的建立与使用,明显促进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背诵的能力与自主性大为增强。

2.多种形式——“调味背诵”

A.比比拼拼。背诵是真功夫,欲速则不达。教师不必急于求成,而应与学生们一起读读背背、考考问问。考考老师:生读前句,师背后句:查查学生:师读前句,生背后句。师用朗诵的语气,推波助澜,生用投入的态度,披文入情。如此分分合合,比比拼拼,水到渠成。B.演演练练。像《春》这样的抒情散文,进行小组分句配乐朗读比赛。像《三顾茅庐》这样的文章,可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里背诵,创造学习的快乐。C.听听记记。通过网络下载课文朗读材料课余循环播放,作为学生作业和休息的背景音乐。利用孩子们无意注意的特点,在头脑中留下痕迹。D.查查挑挑。让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分别负责检查同学的背诵,挑同学的错误。挑出一处奖励1分,查出十处奖励5分。在评奖时,设一项“背诵卫士”奖,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听、积极参与背诵的热情,做到润物无声。

另外,还可采用“对歌”式背诵、“接力赛”式背诵、“叠罗汉”式背诵等一些“寓教于乐”的背诵形式,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大量的诵读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一股浓浓的语文味儿。因为熟读的佳作早已与学生“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达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当佳作的神韵、意境、声律如春风化雨,渗入、内化为学生的内涵,在学生体内自由涌流时,他们就可以随意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句、借意,自然笔下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内语言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浙江省临安市杨岭中心学校3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