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灭绝》词语教学品析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40
  • 0

山东莒县教科所(276500) 倪彩田

[摘 要]词语教学是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恐龙的灭绝》一课的词语教学有着典型的意义。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注重生本教育,引入生活资源,使词语教学精彩不断,展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个体的成长。

[关键词]词语教学 生本教育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3

在偏远山区村小任教的王明强老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一课,他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这一资源,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理解文中词语,营造了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效果极佳。

【案例】

师:这些词,我们都读正确了,但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你对哪些词语感兴趣,就研究哪些词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师:你们有什么理解词语的好办法与同学分享?

生1:和同学讨论。

生2:请教老师。

生3:查字典。

生4:换词语。

生5:读课文。

师:好,小组活动开始。

(全班四个小组,每组五六人,学生热烈讨论,教师逐组参与。)

师:哪个小组先汇报?

生6:我们组先说,我们组研究了“庞大”一词,庞大就是巨大的意思。

生7:我们研究的是“消失”,消失就是不见了、没有了的意思。

师:你能换一个词吗?

生7:“灭绝”。灭绝就是没有了的意思。

师:大家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了“庞大”和“消失”,还有吗?

生8:“哺乳动物”。哺乳动物都是妈妈生的,还吃奶。

师:你们见过哪些哺乳动物?

生9:小羊、小狗、小猪、小牛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它们是哺乳动物。

师:小鸡呢?

生10:不是。母鸡生蛋抱窝后,小鸡是从鸡蛋壳里出来的。我妈妈喂它小米,鸡妈妈没有奶喂。

生11:小鸡还吃虫子,它不是哺乳动物。

师:你们真会观察,从生活中学会了这么多知识并用于语文学习中。我知道有的组研究了“尘埃”,谁来说一说?

生12:尘埃就是尘土。

师:你们见过汽车从我们学校门前跑过后的样子吗?

生13:见过,路上飞起一溜像烟一样的尘土。

师:能表达得更准确吗?

生14:飞扬的尘土很小很小。

师:哈!你的表达真准确。把自己看到的现象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师:刚才四组同学合作研究,理解了“庞大、哺乳动物、消失、灭绝、尘埃”。大家运用了多种方法,尤其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生动、准确。下边我们继续分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15:我们研究了“雄性”这个词,雄性就是男的动物。

生16:生小狗的是母狗,是雌性。不生小狗的是公狗,公狗是雄性。

师:哈哈!人类称为男的,动物称为雄性。你们已经理解了“雄性”这个词语了。

生17:我们研究了“冬眠”,冬眠就是找地方躲着。

生18:不对,是找个地方睡觉。

师:再读读这个词,你们还会有新的发现。

生19:在冬天找地方睡觉,因为“冬眠”中有“冬”。

师:在冬天不吃不喝躲起来就是冬眠。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冬眠吗?

生20:蛇。

生21:爸爸说刺猬也冬眠,在我家的柴草垛里,冬天就能听到刺猬咳嗽,就像老头咳嗽的声音。它有时也醒着。

生22:我们研究了“习惯”,习惯就是要经常做。

生23:我们研究了“书籍”,书籍就是书的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籍”的写法。(教师板书“籍”)知道为什么是“竹字头”吗?古代没发明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所以书籍的“籍”为“竹字头”。书籍指所有的书。

生24:我们组研究了“枯萎”,枯萎就是草干了。

生25:死了的植物就枯萎了。

师:你们还记得“拔苗助长”中的禾苗吗?

生26:哦,我知道了,禾苗的根离开土就枯萎了。

生27:水干了就叫“枯”,“萎”是“草字头”,植物没有水,就枯死了。

师:刚才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籍”为什么是“竹字头”,运用形声字的部首,通过理解词语中的重点字来理解词语才能活学活用。

【点评】

词语教学是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对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要借助学生的本能力量,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王老师在词语教学设计中,以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运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个体知识、思维方式等,使课堂中的词语教学精彩不断。

这节课,教师面对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成了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对“哺乳动物”的理解,学生在表达中说“妈妈生的,还吃奶”,真是童言无忌。若不是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又如何会加上“妈妈生的”这一诠释呢?学生对“雄性”的理解表达为“男的动物”,教师并没有把准确科学的解释“在双性繁殖的生物中,雄性是指负责制造精子的个体(或个体的其中一部分)的性别,而负责制造卵子的则称为雌性。在缺乏雌性的情况下,雄性的个体并不能自我繁殖。雄性个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增加遗传的多样性起重要作用”这一规范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的概念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学生通过熟悉的小动物的繁殖情况进一步明白了“雄性”与“雌性”。生小狗的是雌性,不生小狗的是雄性,学生借助自己的动力完成了目标。“尘埃”一词的理解则是运用了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实际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准确表达出来,回归了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表达这一基本要素。在“冬眠”一词的理解中,师生共同探究,最终使学生明白它的准确意义。对“书籍”的理解,教师将汉字历史文化引入课堂,增加了课堂文化的厚度,彰显了语文课的本质,也因此引发了学生对词语的研究,之后才有了对“枯萎”一词理解的精彩呈现。

这个片段的教学,分享的都是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理解和表达,是纯天然的,有生命力的,也因为学生的个体体验的差异,所以理解不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现生命活力、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王教师正是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到了教学目标,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同时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了二者的畅通、互补与融合,完成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个体的成长。

(责编 莫彩凤)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