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70次
  • 评分4
  • 55
  • 0

陕西咸阳长庆子弟学校(712000) 王 琼

语言文字,无处不在,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徜徉于书本的文字世界里,而在课下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就有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且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一、融入大自然进行语文教学

大自然,给人无穷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是我们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教学资源,所有的奥秘都在这里张扬,所有的光华都在这里绽放。小学生正处于接受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是自然大师最佳的弟子人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神奇的大自然会激发人们一切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课文《夕阳真美》之前,正好看到夕阳染红了天边的云霞,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吗?我向站在放学队伍中的孩子们大喊:“瞧,夕阳正向我们挥着小手呢。”我引导学生一边欣赏夕阳,一边回顾课文。在这壮丽的景色前,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课文的句子:“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还有的则预言接下来的变化。太阳落山了,霞光依旧灿烂,孩子们惋惜地看着天空金色的余晖沉默了,沉浸在这美丽的夕阳画卷中。第二天,有的学生画了美丽的夕阳图,有的写了小随笔,还有的摘抄了一些精彩的词句。自然美景将这一课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地进行了深化,教师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学生情感升华的瞬间,无形之中又渗透了美育;自然界万千姿态让教材中的抽象文字变成了学生心中亮丽的风景,变化无穷的朵朵白云为他们学习课文展现了美妙的实景,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 自然是伟大的,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老师,它所展现给我们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二、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语文教学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分科教学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之间是独立存在的。其实,它们是知识的统一体,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音乐、美术、数学、思想品德等课的知识中同样也包含着许多语文知识。例如,在讲《“黑板”跑了》时,课文中提到安培先“心算”,再“计算”,最后“演算”。对这几个概念学生不容易区分。我灵机一动,出了几道数学算式让学生分别进行“心算”、“计算”和“演算”。没过几分钟,这个难题就轻松解决了。学生兴趣高涨,觉得在语文中学数学,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理解语文是多么有意思啊。还有一次,让学生预习《问银河》一文,课堂上,我问道:“雄伟的斜拉桥是什么样呢?”许多学生都说:“数学课中早见过了,由许多锐角和钝角组成。”原来数学课学习角的时候用到了斜拉桥的图片。还有的学生拿出自己设计的斜拉桥图纸,给它配上动人的名字“高大的竖琴”、“天使的翅膀”等。

美术和音乐也能帮助我们学习汉字。学习象形字和会意字时,学生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自然能够牢固地记住生字。学习《美丽的丹顶鹤》,学生能用画笔画出课文内容;学习寓言《蜗牛的奖杯》时,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儿歌《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蜗牛骄傲自满所造成的悲惨结局。还有的课文,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二小放牛郎》和《快乐的节日》既是歌词又是诗歌。教学时,让学生先听或唱这些歌曲,再学习课文,便能更轻松地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学《二泉映月》让他们欣赏音乐,不仅让学生了解作者阿炳的创作背景及他所倾诉的情感,也欣赏了这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名曲。

各科知识的互通性、互补性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积淀知识,将其迁移并进行深加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认知心理学认为:运用视觉、听觉、运动觉和触摸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比单独用一种感官的效果要好。同样,各科学习内容协同认知,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语文教学

在提高后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他还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上。对于阅读较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接触到的任何一个新概念,几乎都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吸取的知识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受到课堂学习是帮助自己把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知识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让学生事先阅读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和故事,对主人公有了充分的了解,课堂上大家就会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学习《春联》时,结合学生读过的名联佳对,了解对联讲究对仗,上下联要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特点,初步练习对词对句,这样就能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家长,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知识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

四、提供自主空间进行语文教学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处于活跃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学习。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他们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而又好问、好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满足他们此类要求,例如,唱歌、画画、游戏、做手工等。只要与学习相关,对成长有益,我们就适当将此类活动运用到教学当中。如教学《春笋》时,学生们扮演可爱的春笋娃娃冲破阻碍、节节长高,坚定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排演《狐假虎威》课本剧,让学生真切地理解“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重点词语和课文的寓意;教《采莲曲》时,让学生们自编歌曲和舞蹈,感受鱼儿在莲叶下自由嬉戏的欢畅;教生字和拼音时,采用学生们喜欢和容易接受的“儿歌记忆法”,将难以记忆的知识变成儿歌,如“j q x小淘气,遇到ü眼就挖去”。在教生字时,学生容易将“游”字写错,通过唱儿歌“三点水,中间方,卧人底下子字藏”来增强识字效果。此类琅琅上口的儿歌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重难点。

如果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情趣和智慧,就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学到语文知识。在与人交流中、在看动画片时、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他们都能学到不少的知识。例如,为了让学生不将学习查字典这一环节变成任务,我经常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小考官,将自己在路上看到的建筑名称、广告招牌等词语做成卡片来考考其他同学。对不认识的字,我就适时指导他们查字典,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主动查阅字典的习惯。此类活动,学生的能力不仅得到锻炼,还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就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既走进教材,更走出教材,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学习的时间,让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