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私奉献催开感恩之花

  • 投稿小黄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81次
  • 评分4
  • 25
  • 0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蔡彩君

有一种伟大叫无私奉献。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班主任们都要按这个要求认真地去做,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心甘情愿地倾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但是,班主任在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无私奉献与学生的感恩划上等号!

一、遗憾:无私奉献并未换来学生的感恩

20年前,笔者在德清县的一所村小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班里有一位特殊学生叫小朱,由于一个愚昧无知的母亲的固执,一对同母异父的兄妹结婚生下了小朱。近亲结婚致使小朱一生下来就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伤心的母亲抛下年幼的孩子改嫁了。可怜的孩子与智力低下的父亲、年迈的奶奶一起艰难度日。笔者在几次家访后,打心眼里同情这孩子,因此时时处处关爱着他。学习上,手把手地教他读书写字;生活上,总会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他,还给他买新衣服。在那年暑假,笔者不忍心看着他被病魔折磨,于是不惜牺牲与男朋友团聚的机会,又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准备结婚的3000元钱,16次带着小朱到省儿童医院检查、住院治疗。“工夫不负有心人”,小朱顺利地通过心脏搭瓣手术彻底摆脱病痛,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玩耍了。

小朱康复后,笔者一如既往地关心他,照顾他。然而,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隐约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时教师稍微忽视他一点,他对学习就会表现出自由散漫的态度,在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他只管自己享受,不肯与旁人分享。小朱到镇上读初中后,新班主任对学生们一视同仁,小朱就认为新老师不关心他,渐渐地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不断地下降。在家中,他唯我独尊,不会体谅奶奶和爸爸的苦衷,经常向他们要吃要穿,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初中毕业后,小朱进了当地的一家工厂做工,却好吃懒做。旁人经常提醒他:你的命是蔡老师捡来的,为了她,你也要争气一些呀!尽管笔者多次找他谈过心,但是他仍然我行我素,难改坏习惯、坏脾气。

二、教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回忆小朱的所作所为,笔者伤心万分,笔者在他身上花费的心血,已经尽到甚至超过了一个班主任该倾注的爱心和担负的责任。回忆这段班主任工作经历,笔者深刻反思,小朱没有成长为我们所期望的人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吗?笔者接连拜读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从中越发感悟到: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关心孩子的成长》一书中说:“正确处理亲人、朋友和同志这一小范围之内的纯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孩子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第一课,让孩子从童年和少年起就对别人多尽一些义务,是十分重要的。”应从小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学会感恩,须知,“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怎么评估也不过分”(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语)。单亲家庭的背景使小朱更需要得到长辈的爱,而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在此影响下采用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尽管家庭教育的不当对小朱影响甚大,但这是客观原因造成,无可非议。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场所,学校应该担负起责任,给小朱提供良好的教育促进其健康地成长,而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方式尤其重要。小朱的案例让笔者对自身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深深地反思,作为班主任,不能只为学生无私奉献,却忽视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感恩意识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接受别人的爱就要懂得感恩,并且给予他人关爱。

三、经验:感恩教育催开感恩之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笔者吸取了小朱事件的教训,在继续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创设环境情境,让学生懂得感恩。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先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果连什么是感恩都不清楚,何谈感恩?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别人给了他帮助,他应该表示感激,甚至进行回报,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素质。其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感恩,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人家尊重你,你也得尊重人家;人家给予你方便,你也得给人家方便。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份爱,我有一份爱,相互交换,就有了两份爱!否则,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笔者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黑板、宣传栏,将有关感恩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或张贴、或出成黑板报、或以图片的形式悬挂出来,争取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说话”,营造处处有情、人间有爱的良好情境。诵读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感恩理念的经典诗文,在学生的心灵播下一粒粒感恩的种子。同时,利用晨读、午读让孩子们反复吟诵。瞧!《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中华俗语中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让感恩的意念植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让经典诵读洒满感恩之光。

2.开展主题教育,将感恩内化于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将感恩的理念与思想、感恩的形式与方法内化到学生的心中。笔者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块阵地,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节假日活动,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恩的道理,掌握表达感恩的方式方法。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召开以“妈妈,我爱你”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歌唱、舞蹈、讲故事、观看视频等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意,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教师节到来时,组织开展“敬爱的老师,我们感谢你”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唱一唱、想一想、讲一讲、演一演等形式,对教师的无私奉献心存感恩,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要经常教导他们,感恩并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是一丁点儿小事,你只要付诸行动了,就是真正的感恩行为。教师节时,你跑到办公室向班主任说声“您辛苦了”;同学帮你从地上捡起了笔,你真诚地道声“谢谢”;妈妈生日里,送上“生日快乐”的祝福……无不都是感恩的表现。

另外,笔者还凭借自己任教语文的优势,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如上老舍先生的《母鸡》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从母鸡的伟大联系到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明白自己该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上《卡罗纳》一课时,在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同学家长对卡罗纳的爱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卡罗纳,以“如何感恩爱我的人”为主题写读后感。

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在了学生们的心中,他们心存感激,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挫折,健康地成长。

3.加强实践锻炼,将感恩外化于行。只有将感恩的观念和思想、方式方法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感恩。感恩教育,不但要将感恩内化于学生的心理,让大家“感受得到、听得到”,而且要将感恩行动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而行为的产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这需要教师积极地给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将习得的感恩的方式、方法付诸行动。笔者总是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校园,走进社区,走上街道,开展感恩行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历练,在历练中成长。教师节来临时,学生们亲自制作贺卡,写上祝贺语,亲手送给老师。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学生到家里通过多样方式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感激,有的制作卡片,写上感恩的话,诵读给父母听;有的用小手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他们消除疲劳;有的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替父母分担家务,如洗碗、拖地、洗衣等。为表达对大自然和社会的感恩之情,在组织开展的“我是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中,有的学生鼓动父母带他(她)去植树;有的学生组成小组,制作宣传材料发起“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的倡议活动;有的拿着火钳和环保袋在小区里拾捡垃圾……感恩实践催开了感恩之花。

“工夫不负有心人”,无私的奉献、真心的付出、恰当地引导、耐心地教育,获得了学生丰厚的感恩回报。学生小娜家境贫寒,但由于笔者的资助和鼓励,她最终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当地做一名检察官,工作认真,经常打电话、发短信问候笔者;小郎起先成绩跟不上,笔者花费大量心血辅导他,经过锻炼、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飞行战士,工作出色,经常与笔者联系;学生小陈考上警察学院,来诸暨城西派出所实习时,特意跑来感谢笔者对她的教育之恩,并表示一定会努力工作,不让老师失望……

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习感恩、学会感恩,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通过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引导教育。然而,感恩的思想和观念一旦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日后必将开花结果;感恩的思想和观念一旦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日后对学生的成长必将产生的巨大的正面的影响。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