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探索

  • 投稿mond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49次
  • 评分4
  • 84
  • 0

文/陈国辉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儿童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为此,近年来,我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潜心探索,取得了可喜收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一、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为使课外阅读活动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我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孩子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学生在课外很少主动阅读的普遍现象,坦诚地要求家长为孩子的课外阅读积极创造条件。这样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改变了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是学校里的事的片面观念,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父母都乐意掏钱给孩子买书,并义务充当起家庭阅读监督员。对有条件的家庭,我还提倡亲子阅读,让家长有计划地安排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还在教室里张贴上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布置班级“读书小屋”,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师生共读活动中,我与学生同读、同思、同交流、同探讨,让教师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底蕴也随之渐渐丰厚起来,阅读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

二、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阅读首先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中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朗读,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细细读书,静静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课文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切不可只流于形式,匆匆过场、急于求成。如:《桂林山水》是一篇美不胜收的写景散文,我先让学生欣赏配有音像的视频朗读,当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已获得感性体验时,我即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我告诉学生,只管大声读,尽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时间有的是。由于气氛宽松,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读得神情专注,酣然尽致,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已能流利朗读,而且依然沉浸在课文美好意境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激发阅读的勃勃兴趣

读的训练必须反复进行,而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对反复训练难免产生厌倦情绪。这样,教师就必须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适时运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如:朗读、默读间隔穿插;导读、齐读交替互换;配乐读、表演读点缀助兴等等。在指导《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我采用“表演读”,让学生扮演小木偶,在表演过程中激发读的兴趣;在指导《去年的树》这一课,我采用“分角色读”,让学生读出小鸟、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不同角色的四次对话来吸引学生读的兴趣;而在指导《长城》时,我则选择了“配乐读”来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述种种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高涨,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事实证明,只要你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焰,你的每一次训练和指导,都会显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四、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题材,而有的只对卡通形象感兴趣……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阅读需求,我意识到,应该允许他们阅读兴趣的差异存在,绝不能搞一刀切。所以,在学生对阅读作品的选择上,我在读物选择把好关的前提下,放宽了要求,只要书籍内容是健康的,有价值的,适合他们阅读的,都可以自由选择。因为只有适合的、健康的,才是最好的,反之,则有害无益。

五、科学引导提高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学生读书不光要动口,还要动手,比如,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篇目,摘录好词佳句,写心得体会,做读书笔记等等。并鼓励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如: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通过上述种种训练,既保证了阅读数量,又提高了阅读质量。

集中指导,共同提高,这是我在指导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园地”中有一组漫画《父与子》,它是由几幅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表现出纯真的父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让学生共同欣赏,互谈体会,说说自己发笑的原因。并根据本单元“父母之爱”这一教学专题,再推荐一组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让学生在共同观察——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动手写出一篇记叙文。通过这样的集中指导,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其效果显然是事半功倍的。

六、注重读思双向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是理解的前奏和阶梯。只有把思考带入阅读之中,才能使学生读有感悟,读有所获。为此,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并在阅读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边读边想”。如在指导阅读《鸟的天堂》这一课,我是这样安排读思结合的:①初读课文,发现问题:让学生自读发现:为什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②再读课文,寻找答案:原来黄昏时分,鸟儿在暮色中归巢,已不再觅食嬉戏,榕树上自然安静,所以看不见一只鸟。③精读课文,体验感悟:学生在精读中,感悟黄昏时大榕树上安宁寂静的静态美,和天亮后百鸟争鸣跳跃的动态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静”衬“动”的对比写法。④熟读课文,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品味文章的语境美、景色美,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学生不仅熟读了课文,还积累了背诵,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本课训练得以完美落实。

七、寓美育于阅读之中

阅读训练除了要达到会读、善读的目标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阅读训练也成为审美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感受美,鉴赏美,而且还体会文章的情感美,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如:指导读《桂林山水》,我引导学生感受桂林的山美、水美,体会景美、文美,领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指导读《鸟的天堂》,我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关爱生命;指导读《长城》,我激励学生崇尚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增强神圣的民族自豪感……指导读《草原》,我引导学生领略草原的风光美,课文的语言美,草原人民的情感美,感受民族团结的崇高境界……总之,寓美育于阅读教学之中,阅读教学才会源源不断获得新鲜的活力,也惟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八、资源整合扩大阅读

在阅读指导中,我还注意结合相关的课文、历史人物、特殊节日、纪念日等进行拓展阅读。如:学《草船借箭》,我就推荐读《三国演义》;学《景阳冈》,就推荐读《水浒传》;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推荐读《大地的儿子》;学《少年闰土》,就推荐读《故乡》。每年3月学雷锋月,就组织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就读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这样以点带面,学生的阅读面就得到了辐射性的延伸与拓展。

九、构建展示平台 激励不断前进

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我还结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举办“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让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在班上进行交流,评赏;又如“名人故事会”:让学生登台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我还让学生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课外读物上的精品文章或班上同学的美文佳作。一时间,学生个个行动起来,一有空便忙着搜集资料,写作热情高涨,纷纷踊跃投稿,忙得不亦乐乎。另外,我又组织学生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学期结束,我组织开展评选“书香少年”和“明星家长”活动,让学生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一位同学和家长,在班级墙报上展示他们的风采照片,并颁发奖状奖品,树立榜样,激励全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