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24次
  • 评分4
  • 69
  • 0

浙江绍兴市元培小学(312000) 俞 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就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教师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阅读的品质,从而点亮语文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悬念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可以产生平淡中见神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的愿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都说美是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自古以来就有‘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的说法。而本文却说居里夫人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只是居里夫人美丽的外表形象吗?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想想读了课文以后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对居里夫人评价的词语以及文章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目。”在这种充满悬念的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期待被诱发出来,学习兴趣大增。读完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居里夫人的理解、认识。这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居里夫人“坚定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教学效果显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普遍存在好奇心理。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这里,就以“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目”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在深入阅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

二、有效设问,激发阅读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由被动接受知识改为主动获取,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带着任务出发,探究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

如,人教版第七册《观潮》这一课,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这句话进行设问:“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各是怎样的情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一下那雄伟壮观的场面。”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过渡句进行设问,可以直接抓住探究文本的根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穷人》一课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揍我一顿也好”进行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忐忑不安,不就是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吗?有那么严重吗?她为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想深入文本探个究竟,为学生深切体会桑娜夫妇勤劳、善良的性格,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对课文思考探究的结果得到教师的肯定,那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期待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激活阅读期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及迫切希望欣赏文章的阅读期待,并在“课未始,情已浓”的学习状态中走进文本,点亮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天山雪水融化的画面,播放雪水融化后的声音;然后说:“同学们,七月的天山是最美的,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美丽的天山去转一转吧,看谁找到的天山景色最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我接着引导:“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天山的呢?让我们仔细读一读。”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了,他们纷纷打开课本积极地读了起来。经过阅读,学生找到了文章主要是抓住“雪峰”“雪水”“溪流”“森林”等来描写的。我又追问:“作者描写的森林给你什么感觉?(多媒体播放森林画面)美,那么你们能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吗?”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开启了学生阅读期待之门,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层,起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读出了美,欣赏了美,感悟到了课文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在反复阅读中形成了阅读积淀,有效实现了言语的内化。

四、拓展视野,延伸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对探究未知领域的渴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因此,阅读期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要通过课内的学习把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效地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可以使课外阅读成为巩固和深化文本教材的“精神家园”。

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主要写“我”对三十年前闰土童年生活的回忆,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少年的形象。在教学快要结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三十年后作者和闰土又见了面。见面后的景象又是如何呢?请大家找《故乡》这篇文章来读读。相信读了以后,你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迫切地想看到他们再次见面的情境。《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要想真正发挥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这种期待视野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期待视野”的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阅读期待”的运用应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文本和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故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旧社会给人们生活和精神带来的双重压迫。这种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续,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极力提倡的。

总之,灵活运用“阅读期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阅读期待中主动进行探究学习,从而点亮语文课堂,使阅读教学弹奏出更加美妙的乐章。

(责编 韦 雄)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