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师课堂语言魅力之源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27次
  • 评分4
  • 61
  • 0

浙江绍兴市群贤小学 (312000) 朱飞英

相声、小品……文艺舞台总是如此炫目,仿佛有着巨大的魔力,吸引着男女老少的眼球。人们在幽默中懂得人生的真谛,在嬉笑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情趣盎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我想,要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像舞台那样,百花齐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那孩子们怎么可能不爱学,不乐学呢?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再恰当地利用优雅的肢体语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如魔术师般机敏善变

杨再隋教授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在读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表达方式。”花大力气进行语言实践,这是语文课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巧妙地将语言实践设置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那语文课堂将显现出别样的精彩。

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教学片断。

出示: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小鱼仅仅是被包围住了吗?他们还面临怎样的危险?请小朋友们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指名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吸干”“蒸干”“干死”,这是多么令人恐怖的“干”啊!每一点水分的蒸发带走的都是小鱼们生的希望!(再读)

师:“蒸”是我们刚才学过的一个生字。大家看,这个“蒸”下面是四点底。其实,四点底不是跟水有关,而是跟火有关。(熟、烈、热、蒸……)可是,沙滩上哪儿来的火啊?

生:太阳不断地晒着,水分全被蒸干了,沙子变得滚烫滚烫的,就像是着了火一样。

师:我们再看看“蒸”字。从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多媒体屏幕显示着“蒸”字变成了红色)

生:熊熊烈火。

师:上面太阳熏,下面沙子烤,小鱼越来越难受。如果你就是这条小鱼,你想呼喊,你会喊什么?

生:我多想回到大海呀!我多想回到妈妈身边!谁来救救我呀?

师:回过头再来看“困”字。现在你还认为这里的“困”只是被包围住了吗?

生:很难受,好像无法呼吸,会死掉。

(第三次出示字典意思:陷入艰难困苦之中……)

上面这个片断中,对于“困”“蒸”等字的理解,这位教师巧妙地把它们搁置在语境当中,让它们浸润在语境的流水里,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它们的内涵和精神,而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在“蒸”字的教学上,教师匠心独具,像变戏法一样,把“蒸”字的四点底变成了熊熊烈火——“你看这个‘蒸’字,下面的四个点就像太阳发出的光,中间的像个水字,一横就是沙滩,火在烤着水……温度越来越高,水分越来越少,这些小鱼就要被活活蒸死、干死了,那会是怎样的滋味呢?”“痛苦”“难受”“活活受煎熬”“生不如死”……“蒸”在这里已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它有着如同炙烤的感觉,触及人的心灵。教师以自己的机敏和智慧,抓住了汉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字词教学的魔力。一个“蒸”字,一个“困”字,如魔术般使沙滩上那成千上万条可怜的小鱼,不留痕迹地“游”进了一个个稚嫩的心灵,成为他们抹不去的牵挂。

二、像小品演员般全心投入

学习要达到高效率,就要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官参与得多,效率就高;反之,效率就低。人们对于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事物,都会直接将其外在特点和具体形象记忆下来,并在不知不觉中对它产生深刻的记忆。这是因为直观形象所含的信息量大于语言文字的信息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生动的画面、故事情境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记忆。尤其是像古诗文的教学,如果用纯粹的讲解和反复诵读的方法就会显得枯燥。我们可以用略显夸张的表演来取而代之,使学习充满乐趣,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请看《赠汪伦》的教学片断。

初步读懂诗文后,师生合作表演古诗情境。

李白(我)上船后回首望望身后的风景,无比留恋地说:“别了,十里铺;别了,桃花潭!我今天就要乘着船离开了,这里的美景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汪伦(学生)一边用手脚打着节拍,一边走过来。

李白(我):汪伦兄,唱些什么吧!

(学生愣住了。忽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大伙儿哄堂大笑,我也不禁莞尔。好哇,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也出来了!尽管意境不是特别符合,但起码是唱送别的歌。“那就用《千里之外》来送行吧!”我说)

汪伦(学生)一边用手打着节拍,一边走过来,一边唱着:“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李白(我)正要前行,忽然听到踏歌声,回过头去,看到了汪伦(学生),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底下的学生顿时鼓起掌来。

我接着让生生合作表演古诗,并鼓励他们在不改变诗意的基础上作些适当的补充。话音刚落,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真没想到,他们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甚至想到了更为合适的歌——“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让我也由衷地为他们鼓起了掌。

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我利用形象鲜明的投影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片断中,我以自然投入的表演,带动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重现文本内容,强化文本内涵,同时再造了文本,使它更富有时代性和童趣。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那个只会满嘴“之乎者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像小品演员一样的表演者。教师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感情投入,不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榜样示范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许多弊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为师生的口头禅。为能“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教学中有感情的碰撞,师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三、如小丑般幽默诙谐

先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教师教学完“z”的发声方法,并开小火车逐个检查读音后——

师:小朋友,读着z这个声母,老师觉得好像我们教室里多了许多小老鼠一样,是吧!

(学生生脸上露出可爱的笑容,不停地点头)

师:那我们就当一回小老鼠,来搞一个短暂的音乐会吧!小老鼠们,先让我们来个小组唱吧,来左边的小老鼠一起——

生:z!

师:右边的——

生:z!

师:中间的——

生:z!

师:最后来一个大合唱吧——

生:z——

师:嘘!小点儿声啊,可别把大头儿子的那三只小猫引来哦!

生:嘻嘻,小声点儿,嘿嘿,别把大头儿子的三只流浪猫引来了!z,z,z!

(教室里又响起了一片又轻又短的“小老鼠的叫声”,欢快而热烈)

片段中,我把正在读着“z”的孩子们变成了可爱的小老鼠。这些突然出现的“小老鼠”,使课堂顿时鲜活起来。他们欢快地跟着我,一起开始了“小组唱”和“大合唱”。虽说这些“表演”就像舞台上的小丑那样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但我却发现,如此一来使得原本枯燥的拼音练读变得兴趣盎然。那些天,我正在午间给孩子们读《大头儿子和三只流浪猫》的故事,当听到孩子们越来越高亢的“小老鼠的叫声”时,我灵光一闪,就把故事中的三只流浪猫引到课堂上来了。这样,既纠正了学生读声母时拖腔拉调的错误,又让他们感觉到了学习拼音与课外阅读接轨的愉悦。他们在教师的幽默中体会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自然读得更欢、更棒了。课堂上,教师不要担心自己那高高在上的形象会被毁于一旦,多一些小丑般的幽默诙谐,让课堂时常闪现一些乐趣,更富有生气。而学生也往往喜欢这样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像晚会主持人般蛊惑煽情

多年前我听过王崧舟老师的一堂《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一篇干燥无味的课文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神采飞扬,激情澎湃,这就是大师的功力。“闭上眼睛,听老师再读书上的一段话。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在这节课上比比皆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王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行云流水,似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尤其在结课处,王老师用慷慨激昂的话语,引导学生一唱三叹,犹如排比句一样,气势逼人,把“只有一个地球”读到了极致,并深深地印在心里。王老师的课堂语言时而如滔滔江水,时而如涓涓细流,妙语连珠,抑扬顿挫。他像晚会主持人一样,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紧扣着每一个人的心弦,煽动了每一个人的情感。

是的,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在课堂教学 这台“晚会”上,教师就是主持人,学生就是舞台上闪亮的明星。教师就是要用自己充满智慧的语言,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一个又一个紧凑而有效的课堂活动中,煽起学生心中的激情,燃起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热情之火。

语文的独特在于它的底蕴与潜力,在于它的生动与回味,在于它的震撼与烙印。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时进行各类角色的转换,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去丰富、感化学生,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享受,而不是他们的负担!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