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言意兼得”的教学路径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73次
  • 评分4
  • 72
  • 0

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 (277100)  孙美玲

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

一、在品析词语中实现“言意兼得”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文本是通过词语来传情达意的。词语既是内容的载体,又是内容的存在形式。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品评词句,让学生在玩味语言中,理解语言的思想、形式以及表达规律,是实现“言意兼得”有效路径之一。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中的一段话。其中的“有些”一词,看似寻常,却极具匠心。它既表现了唐僧半信半疑的情形,也反映出了白骨精的阴谋诡计还是起到了作用。教学时,应该聚焦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赏析。“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是哪个词?它好在哪里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并领会作者准确用词的妙处。

二、在语言形式的转换中,实现“言意兼得”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中的一段话,其中,大臣劝吴王的话是以转述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间接的叙述转换成直接叙述的形式,并表演出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形象地感受“直言相劝”的情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善于利用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或言语主体的变换来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

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练就的,因此,读写结合的练笔不可或缺。文本中有很多可供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语言表达的点。抓住它们并及时地指导学生练笔,往往会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比如,语言留白处的补写,内容略写处的扩写,插图内容的摹写,文本情节的续写,变换文体的改写等。

在教学《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后,我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以《美穗子回忆录》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苏教版版六年级下册《词两首》后,我让学生依据《如梦令》或《渔歌子》描绘的意境写一篇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

“河面上,一位头戴着青箬笠,身披着绿蓑衣的渔翁独自坐在小船上。他沐浴着和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儿。他不时地抬起头看那洁白无瑕的白鹭,看那连绵起伏的西塞山,看岸边那粉红娇艳的桃花。看他那样子似乎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那盛开的桃花,在钓那迷人的美景,在钓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在感受语言特色中实现“言意兼得”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注重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的:“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中国!”当读完课文后,我问学生这几句诗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有的学生说:“是想告诉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我肯定了孩子的回答。继而,我又问道:“要是让你用几句话来表现祖国的幅员辽阔,你会怎么说?诗歌的语言是怎么说的?你喜欢这样的语言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在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欣赏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与体会,更感受到了这种文体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说明文时,我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用上特别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 ”在体会到海底世界的奇异声音之后,我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形式:“这段话中有什么词语反复出现?你能用‘有的像’说三个或三个以上这样的句子吗?”这样的指导,就培养了学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内容的理解,更应当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的路径是多元的,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结构、修辞方法都可以成为悟意学言的切入点,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材料和凭借。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