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读出“真滋味”

  • 投稿灵活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76次
  • 评分4
  • 40
  • 0

江苏启东实验小学(226200) 杨建美

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有重视读的传统,但在传统教学中,读还只是停留在“读”上!这就是说,我们对语文教学中的读,还只是理解为口头上的读。而真正的读,除了口头上的重复之外,实际上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只有从心理加工的角度来研究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真滋味”。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读可以分为自读、精读、诵读三个阶段,笔者就以这一划分标准,谈谈其中的心理加工过程。

一、注重原有经验,自读读出“真滋味”

笔者这里所说的自读,是指建立在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之后进行的阅读。从心理加工的角度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的是自己原有的经验,因而这个自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原有经验被新阅读的文本激发的过程。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必然是有些粗糙的,也就是说,学生的阅读结果与教师的期待是存在一定距离的,但这种阅读对于学生的体验获得是至关重要的。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下同)第三课《燕子》的教学为例。本文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在解决了工具性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主阅读。通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本文中所用词语以及对燕子、对景物的描写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生成初始的体验。事实上,在笔者的课堂上,在学生初读之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他们会有非常精彩的回答。有学生说,燕子是他熟悉的动物,因为他家屋檐下就有一个燕子窝,他曾经观察过一只小燕子长大成一只大燕子的过程,对燕子“剪刀似的尾巴”(原文语)感触更是深刻;有学生说,每年燕子秋去春回,最多的时候,屋前电线上能够停上几十只燕子;有学生对燕子缺乏直接的认识,但他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自我构建出对燕子的认知。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工作,即让学生在自读之后画出一只燕子的样子,结果学生把“乌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在图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阅读后的认知,是一种图景的表示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而学生所画之图则反应了学生对所读文本的细节感知,因而具有实际的教学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在注重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可以使学生形成宝贵的初始经验。借用一个比喻,自读文本犹如打开一瓶美酒后,用鼻子嗅到的那股醇香。

二、注重价值引领,精读读出“真滋味”

显然,自读之后的动作应当是精读。精读异于自读之处在于,其不仅需要自身的原有经验,更需要学习共同体内其他对象的引领——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引领。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去发现自己没有能够发现的“真滋味”。这里的“真”异于自读中的“真”,自读中的“真滋味”更多的有“本真”的意思,而精读中的“真滋味”则体现在接近文本主旨的“真”。

例如,在《最佳路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自读课文之后的“真”往往体现在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被“迪斯尼”这一关键词的吸引上(事实上这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体现在对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出“世界最佳设计”路径的感叹中。然而,仅仅限于这样的认识显然又是不够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认识再深入一点呢?笔者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的驱动,来促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格罗培斯被称之为世界建筑大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路径的设计会让他伤脑筋?什么样的做法让格罗培斯受到了启发?如果你是格罗培斯,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在与自己思路的比较中,学生才能发现格罗培斯的聪明,直到发现他的伟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非常重视价值引领。笔者以为,引领既不应是观念的直接灌输,也不应当是理念的故弄玄虚,引领就应当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究未知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读出“真滋味”。

三、注重个体体验,诵读读出“真滋味”

在小学语文中,有些文本是需要诵读的。“诵”意味着什么?“诵”意味着感情的投入。而感情又从何而来呢?笔者以为,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个体体验。诚然,许多经典文本,如中国的古诗、中西方的散文等,都需要文本主旨含义的引领,但这些价值观念如果无法与学生的个体体验结合起来,那学生就不可能真正诵读出文本的“真滋味”。从学生心理发生的角度来看,诵读意味着文本与学生个体感情的交流,直到交融。

如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基于简单的思维去教学,你会发现学生在读文本时很难读出“永远”的含义。只有学生在认识到护士叶欣“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句话背后的感情含量时,只有学生将这种大爱与母爱、父爱、师爱联系起来时,他们才会感受到“永远”的力量。如此,学生诵读此文时,才能用发自他们内心的真挚感情,去驱动自己的阅读情感,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文中的一些重要语段读出来。

个体体验是学生在面对文本时,通过自读、精读,让文本触发出灵魂深处的真实情感,是个体认识在文本的驱动之下得到的升华。有了丰富的个体体验,文本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认识,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浅层理解。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贵在读,而读贵在用心,贵在读出“真滋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