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第二学段童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及教学策略

  • 投稿hin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24次
  • 评分4
  • 85
  • 0

浙江杭州市长河小学(310052) 来婉萍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学段教材中童话故事类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经典童话就有6篇,分别是《陶罐和铁罐》、《七颗钻石》、《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幸福是什么》。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优秀童话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课文全部是童话。这些童话,必然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他们阅读的窗口。

可惜,当前许多童话阅读教学忽视了“童话”这一体裁的特性,呈现偏执的教学倾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偏重于灌输知识。那童话类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呢?

一、重温: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因此,童话教学的基本目标可以定位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不同,童话内涵也因此变得丰富。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认为: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大于逻辑。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的精神。

对童话这样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文体,儿童能否品味它的味道至关重要。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现实世界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唯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童话故事以语言为媒介,展示 “第二世界”的真实可感的形象。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载体。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呈现多变性;在各种情绪中,激情占优势,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情绪激昂,但持续时间短;他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同时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中,他们获得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情感也得到不断丰富,审美品位也不断得到提高。

二、实践:童话教学策略的运用

童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已经明朗。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呢?现在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谈一谈第二学段童话类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在把握主要内容中感知童话曲折的情节

【片段一】

师: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呢?

生1:我觉得巨人的花园是非常漂亮的。

生2:我觉得巨人的花园是雪花飞舞的。

师: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生:因为巨人回来之后,把孩子们都赶走了,不让他们在花园里玩,所以花园就变得荒凉了。

师:原来巨人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行为有关。谁能根据板书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说,略)

师:我们刚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课题扩充法,就是先对课题进行提问,然后把答案连起来。

童话故事往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受花园的变化;接着,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花园的变化其实和巨人的行为有关;最后,根据板书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进入三、四年级,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应结合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学习用抓中心句、过渡句、合并段意、课题提问法等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并用选择、填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去年的树》一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样,经过怎么样,结果呢;鸟儿的三次询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像这样根据课文特点,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使之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在概括的过程中,要求语言要简练,但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

(二)在练笔中领略童话丰富的想象

【片段二】

师:这样的语言还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漂亮的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他们都会玩些什么呢?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吧。

出示:春天鲜花盛开,孩子们___________。夏天绿树成阴,孩子们___________。秋天瓜果飘香,孩子们___________。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___________。

生1:春天鲜花盛开,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和花园里的蝴蝶、蜜蜂捉迷藏呢。

生2:夏天绿树成阴,孩子们坐在树底下讲故事、聊天,互相嬉戏打闹着。

生3:秋天瓜果飘香,孩子们争着抢着摘果子吃呢。

生4: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在雪地里扔雪球,踩脚印,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不仅看到了巨人那座漂亮的花园,更看到潜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花园:孩子们嬉戏玩耍、尽情地徜徉在花园中的快乐场景。

童话突出的特征是想象丰富。课堂上的练笔活动自然离不开想象。处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构造新的想象空间,改编、创编童话故事。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木偶有了人类的所有表情,又踏上了去大千世界旅行的行程。一天,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名叫“不笑国”。在“不笑国”里,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见笑容。小木偶在“不笑国”里会有哪些遭遇呢? 让学生续编故事。通过续编故事,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在对比中走进童话神奇的意境

【片段三】

师:是呀,正当巨人在花园里裹着毯子,瑟瑟发抖的时候,村子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读——

师:而巨人的花园却是,读——

师:就这么一墙之隔,墙外面是百花盛开,墙里面却是——(学生读);外面是绿树成阴,里面却是——(学生读);外面洋溢着春天的温暖,里面却充满了——(学生读)。真是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同时出现吗?可是童话里却奇迹般地发生了,真是神奇。像这样把两幅不同的画面进行对照比较,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感受对比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吧。

(小组对比读)

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本课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的村庄与荒凉的花园”,让他们发现童话的这一表达特点。

童话类课文,除了对比,往往还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叙述奇异的故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话故事的神奇与瑰丽。比如,《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教师就可以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并探索了水罐的神奇变化;并紧扣“神奇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来展开教学,把孩子引入童话般的课堂,分享童话带来的神奇魔力。

(四)在朗读中品味童话优美的语言

【片段四】

师:(出示1、2小节)巨人的花园起先是多么漂亮呀。谁能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美美地读)

师:这么美丽的花园,你喜欢吗?村里的孩子们呢?

(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花园玩耍的情景)

师:谁愿意通过朗读读出孩子们在花园玩耍的快乐?

(学生兴致盎然地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洋溢”的意思)

师:是呀,整个花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现在,让我们合作来读读这个总分段式,一起来感受这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花园吧!

(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教师通过三次有目的的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巨人花园的漂亮,还体会到孩子们常年在花园里玩耍的快乐。这样的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充满情趣和意味的文章语言。

童话的语言一般优美自然、活泼明快。通过朗读,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受到感染;同时,在朗读中,他们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不乏优美深情的语句。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小鸟和大树的四组对话,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语言所具有的强大表现力。此外,对文质兼美的童话类课文,还可以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主动积累词句的习惯。

(五)在揣摩中感受童话的人物形象

【片段五】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你们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巨人的任性、冷酷?

(交流巨人训斥孩子们的三句话)

师:从哪些词看出巨人真的生气了?他为何如此生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1:从“生气”“训斥”“叱责”可以看出他越来越生气。

生2:他心里想:我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

师:巨人如此自私!你能想象他当时说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吗?

生:瞪着眼,叉着腰,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

师:读了这三句话,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1: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生2:这是一个脾气暴躁、任性冷漠的巨人。

教学中,教师抓住巨人的语言,品析“生气”“训斥”“叱责”三个表示生气的词语,引导孩子想象巨人斥责时的语气、表情,从而使学生走进巨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任性、冷酷。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对童话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形象的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细的品析,引领孩子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孩子们的惊奇、激动等不同情感融入对文本的理解和个性化阅读中,让孩子们轻松走进童话人物的内心深处。如《陶罐与铁罐》一课,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孩子们紧紧抓住关键词“奚落”“恼怒”“傲慢”“谦虚”等进行细细揣摩,在阅读比较中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等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而更好地理解铁罐傲慢无礼、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陶罐有理有据地争辩,不卑不亢,一点也不懦弱的性格特点。

(六)在自由对话中领悟童话深刻的道理

【片段六】

师:小男孩并没有逃跑,他的举动终于让巨人明白了——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生1:有孩子的地方就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生2:儿童多处春光美。

师:从此,巨人拆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此时的巨人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巨人?

生1:巨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巨人。

生2:幸福的、与别人分享快乐的巨人。

师:是啊,巨人的幸福源于他学会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快乐。

这已是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巨人前后态度变化这条主线,进行语言训练、思维启迪 情感熏陶。学生在反复的交流中逐渐明白做人要学会分享,不要太自私这一中心主旨,真正体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文本的,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思想主题的理解,一定是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获得的。如《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三个牧童有了体会之后,文章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教学时,要紧扣文中三个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做以及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三、思考:童话教学的感受

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笔者认为在童话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童话教学要以童话放飞想象

童话和其他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超凡的幻想性,极富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学生置身于童话的幻想里,成为其中一员,就能获得想象中的成就感、解放感、自由感。因此,童话教学应做到让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与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让他们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快乐的体验。学生以生命体验唤醒童话,同时童话也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从而使童话化成为他们的精神养料。

(二)童话教学要以童心引领入境

童话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简洁、活泼、生动。品读童话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教学童话类课文时,我们要以多种形式的品读来带领孩子走进美的语言之中,学习童话幽默风趣的语言,并透过语言体味童话神奇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揣着一颗童心去引导孩子品读出童话的神奇境界,让孩子真正入情入境,保护好孩子那颗美好的童心。

(三)童话教学要以文化丰厚文本

教师应该扎实地学习一些童话的基本知识,阅读较多的优秀童话作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去影响、熏陶、培养学生,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童话,引导学生把握童话作品最本质的特征,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中真正放飞思绪,在童话的王国里自由驰骋。

总而言之,第二学段的童话阅读教学,要在准确把握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结合童话类课文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以儿童的视角透析童话,通过想象、朗读等方式,引领孩子走进文本,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把童话教成童话。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