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球型”拓展的策略研究

  • 投稿温存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01次
  • 评分4
  • 86
  • 0

浙江仙居县安洲小学(317300) 李美芬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抛弃了“以本为本”的传统观念,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教学过程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然而,冷静观察目前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为拓展而拓展,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为此,笔者提出“球型拓展”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首先要求紧紧立足文本,以文本中的知识点、言语训练点、情感点等为“球心”;然后由这一个个经过筛选的拓展点拉出一条条拓展线条,构成一个个不同层次、不同取向的拓展“径线”,形成拓展的一个个“面”;最后使阅读教学与拓展教学和谐共生,试图让学生达到语言学习的“圆球”境界。

一、确定“球心”:拓展与文本衔接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立足点。拓展只有紧紧抓好与文本的整体衔接和局部衔接,才能把握方向,达到有效。

(一)拓展与教材联系的把握

1.与教材年段特点联系

每一个年段的教材都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规律的编排。有的训练重点相对独立;有的训练重点则呈螺旋式上升,这样训练侧重点会有所变化。如人教版教材中高年级“动物专题”一览表:

我们的拓展就要与教材中的训练重点充分联系,以保证教学的整体性与有效性。

2.与教材单元特点联系

(1)与单元主题的联系。人教版教材编排以主题统整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教师要对每一个单元的文本进行独到的解读,然后将拓展练习与这些主题进行充分联系。

(2)与单元训练重点的联系。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训练的重点。拓展是以文本为中心的。因此,我们的拓展当然要和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联系,将单元的训练点在拓展中进一步落实。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细节来体会故事中藏着的爱,并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因此,在《卡罗纳》一文的课后拓展练习设计时,我就紧紧抓住细节,设置生活情境,唤起孩子对日常生活细微之爱的体验。

抓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等细节描写来表达心中的爱。

A.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回到家的时候,我( )。

B.同桌考试不理想情绪低落的时候,我( )。

C.当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我( )。

3.与教材文本特点联系

每一个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有的表现在语言特色上,有的表现在篇章结构上,有的表现在修辞写法上……这些文本独特的言语密码在平常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细细解读,好好设计。拓展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将拓展的触角与这些言语密码亲密接触。如《桂林山水》一文,无论在全篇的结构还是写山水的语言都非常有特色。这样的语言适合孩子模仿,教师完全可以设计同类型的练习引领孩子拓展迁移。

花园里的花真(多)呀,多得           

花园里的花真(香)呀,( )( ),              

(二)拓展与文本链接点的选择

1.从知识层面选择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包罗万象:字词句段、篇章结构,作者生平时代、文本写作背景、文体体裁、表现手法等。对文本的拓展就可以从文本的知识层面去选择。选择这些拓展落点时,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对某些知识进行拓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2.从写法层面选择

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如《翠鸟》、《荷花》、《鸟的天堂》等;有的则语言非常鲜明,如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母鸡》和《猫》等。可以说,文本的这些语言都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点。

3.从学法层面选择

教材的文本暗藏许多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读整本书之前关注目录获取信息,读整组课文前关注单元导语获取信息,读精读课文前可以利用课后题来展开自己的预习,读略读课文之前关注阅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这些学法都可以设计成拓展点让学生来迁移运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据点画圆:拓展内容和方法的筛选

拓展落点确定好之后,拓展就显得有定力,有方向。当然,要真正拓展有效,拓展内容和拓展方法的选择非常关键。

(一)内容筛选的方式

1.直接利用

有的拓展资料和练习从其他地方引入不加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利用。如有些课堂作业本和课后资料袋中的相关拓展练习和资料。如,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文的课后练习题,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道非常好的练习进行拓展。

2.改编再用

大部分引入的拓展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一定改编,这样的拓展才能更能有效地为整个教学服务。比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时候,好多教师都会拓展作者梁晓声的相关资料。一些教师直接把词语手册中关于梁晓声介绍的那段文字搬上课件。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6部……

这些对学生来说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资料里面的信息太杂太乱,而且跟《慈母情深》文本联系不紧密。为此,我们建议对这个资料进行一定的改编,改编成容易让孩子接受的,与文本联系紧密的样子。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又一本小说:

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

3.创编利用

当然有些拓展练习则需要教师根据文本解读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编,以便更好地为文本语言训练等服务。如,学完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后,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练习题来引领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回顾。

一次突如其来的地震,

我怀着坚定的信念从废墟中出来。

只见爸爸满脸灰尘、疲惫不堪,

啊,父爱就是38小时的坚持。

(二)拓展方法的探寻

1.纵深式

纵深式拓展追求学习的“深度”。可以从教材文本提供的信息去寻找生成文本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或类属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拓展的这些信息寻求更深入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使自己认知不断深化和情感不断升华。

2.横向式

横向式拓展追求学习的“广度”。很多文本在意义、形式或情感上存在着链接,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拓展这些同类文本的信息来增加信息量的积累。这样通过由此及彼的引导,使文本的意义和内涵呈多向度的拓展延伸。

3.辐射式

辐射式拓展追求学习的“新度”。即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将文本中众多信息组块学习;并由此将文本中的信息块链接到其他众多的信息组块与情景集合之中。通过与当前文本相关联的信息集中呈现,学生能从系统化的知识块的梳理中获得新的信息。辐射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网络、图书、影视等众多渠道,而且获得的信息块也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这样学生通过拓展获得的信息才是多方面的、立体化的。

三、立体成球:文本教学与拓展过程的融合

文本信息与拓展信息结合的过程,并不是两类信息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有效融合。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原来的课堂教学结构,尽量缩短文本教学的时间,整合文本教学内容,这样拓展信息才能有效融合。

(一)拓展前的调整

1.教材的整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新语文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篇数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含量增大了。如果还是一味地采取一篇课文用一至两节课或讲读或自读的方式,那么,一学期的时间只能围着课本打转转,囿于课本却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导致师生精疲力竭,收效甚微。于是开展“拓展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整合教材,缩短教时”,把一篇课文缩短到一课时或一个半课时就完成;或者以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在整合教材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围绕“主题”进行的整合。由于教材的整合,也导致备课、教法、学法等的整合。

2.环节的精简

整合好教材后,第二步就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精简,使各环节层次递进,螺旋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精简要求教师精炼自己的语言,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二)拓展中的指导

1.拓展时机的把握

拓展的时机是指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拓展目的是知识铺垫,兴趣激发;课中拓展,可以从疑难点、空白点、矛盾点入手进行,目的是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课后拓展更多注重同位文本的比较,扩大阅读量,提升文本情感等。

2.拓展问题的跟进

根据选取好的拓展材料针对拓展目的取向有层次地设计拓展问题。只有拓展后的跟进问题设计得精炼,指向明确,拓展内容才能更好地被利用,更好地为理解文本服务,为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服务。

3.拓展方法的暗示

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学生会自己选择文本拓展点,能自己选取有效拓展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经常将拓展方法的总结渗透或暗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拓展的方法和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