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打造高效课堂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6-04-18
  • 阅读量616次
  • 评分4
  • 25
  • 0
 现代课堂教学既有科学的预设,又有灵活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个性心理、思维品质以及认知基础等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在课堂探究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学习和认知状态,从而使课堂上的隐性教学资源变得异彩纷呈,推进了课堂进程的多样化和不可预测性的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是在充分预设基础上的顺学而教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现代课堂上,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积极关注学生,顺应其需要和状态,把握动态生成资源,合理利用,灵活调整,努力为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做到顺学而教。 
  下面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谈谈在课例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如何擦亮一双慧眼,巧妙利用鲜活而又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一、顺应认知差异,因势利导,导出深刻 
  【案例】 
  古诗《游园不值》诗题中“值”的意思是“逢、遇到”,“不值”就是“没有遇到”的意思。一次,在教学本诗时,由于对“不值”一词认知上的偏差,却形成了教学的另一番风景。 
  师:刚才我们初步理解了古诗的大致意思。根据诗意,我们再来体悟一下诗人的心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诗题来打开思路。 
  生:园子里这么美的春色,诗人却无缘进入,这一趟赏春之行来得可真不值啊!心情应该是失望的。 
  生:我也觉得诗题中这个“不值”就是不值得的意思,所以诗人的心情肯定不好。 
  此时,教师正因为自己的误导而愕然—— 
  生:这一趟,诗人虽然没有赏到园子里的春色,但那枝出墙的红杏却让诗人想象到了园子里的大好春色,感受到了春的美好气息,此时未见胜见;也让诗人体会到了春天蓬蓬勃勃、不可阻挡的生命力,所以我觉得这一趟诗人还是值得的! 
  师:是呀,这个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这首古诗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课文的中心。 
  生:哦,古诗原来是在启发我们:一切新生力量都是阻挡不住的,必将冲破阻力发展起来。这是诗人这次赏春的另一番所得啊! 
  师:由此可见,诗题中的“值”并非“值得”的意思,而是“逢、遇到”的意思;“不值”就是“没有遇到”的意思,并非刚才同学认为的“不值得”的意思。 
  【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中,抓住学生对诗人这趟赏春之行的“值”与“不值”产生的认知差异,顺势揭示古诗后两句所蕴含的深意:一切新生力量都是阻挡不住的,必将冲破阻力发展起来。这是诗人这次赏春的另一番所得,也是我们从古诗中需要领悟的积极意义。这样教师便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明白了此次游园的“不值”与“值”各自的所指,不仅对诗题中的“值”有了更清晰深入的理解,更对古诗中心有了深层的领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差异时,教师应理智地对待,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其中的价值。我国著名学者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就明确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也就是说当学生在课堂出现差异的时候,教师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又不能消极地适应差异,而应努力谋求创造种种条件,去激活差异,在因势利导中,实现化“差异”为“资源”的教学局面。这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展现他们独特个性化的学习情态,也是对知识的拓展,使师生活动获得非预期的更深刻的发展,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二、善待认知错误,变错为宝,错出效益 
  【案例】 
  《东方之珠》一文第一自然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最后一段又总结点题地写道“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文章中,这开头和结尾两句中分别提到了两个不同的方位词“南”和“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本来就对方位概念模糊,所以在第二课时伊始,复习旧知时学生就发生了以下认识上的错误。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所学。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比喻的手法,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是 ;香港的迷人繁荣,是 。 
  生:课文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是我国通向世界的东大门;香港的迷人繁荣,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师:你为什么觉得香港是东大门呢? 
  生:因为课文结尾处总结香港为“东方之珠”,课题也这样比喻香港的啊。那可以推测香港的位置在东面,自然就是“东大门”咯。 
  师:对于这个同学的理解,谁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他的理解不对。应该是:“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那香港怎么一会儿是“南大门”,一会儿又是“东方之珠”,它到底位于南面还是东面啊?打开书,读首尾两段细细揣摩一下看;也可以拿出课前搜集的关于香港的资料来读读、分析分析。 
  (学生读完首尾两段,同桌间还交换查阅和讨论了课前搜集的资料) 
  生:哦,我明白了!“南大门”的“南”是指香港在中国的地理位置;而“东方之珠”的“东”是香港相对于世界而言的位置,而中国本身就在世界的东方。 
  师:是啊,这样看来,同一个“香港”同时用到“南”和“东”两个方位词并不矛盾,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所以才有了两个不同方位的打比方说法。 
  【反思】 
  此次教学中,教师利用交流资料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对香港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等知识的顺势了解和深入认识,为领悟本文中心(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感情)奠定认知与情感上的基础。 
  这一教学环节本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教师能抓住课堂上由认知错误衍生的教学资源,随机插入资料交流的环节,而交流资料后所生成的学生情感上的资源,又作用于接下来的教学,相辅相成,恰到好处。这实属“错”出的美丽。 错误的出现属于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并非节外生枝,即使不是学生,教师本身也会出错。包含着认知个体大量信息和已有经验的“错误”其实也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对于这些课堂错误,只要能顺应学情适时归谬,巧妙利用好,便能扭转形势,变错为宝,错出效益,教学也能“峰回路转”,重新开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三、把握偶发事件,灵活转化,转出精彩 
  【案例】 
  课堂教学中对偶发事件顺水推舟,让突发资源为师所用,为教学推波助澜的例子是经常出现的。如:教学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发现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文中所谈及的课外书《鲁滨孙漂流记》偷偷先睹为快起来。这时,教师察觉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从尊重其主观意愿的角度出发,变通了一下教学环节,顺势让该学生为大家讲讲书中所看到的精彩情节,也激发其他学生阅读该书的兴趣。接着以此为资源,在其他学生对此书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起之后,推荐和指导学生都去阅读该书,并布置班队课上进行好书交流会。这样,课堂不但没有因突发事件被中断,反而因巧用动态生成资源,诱发了兴趣,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终极目标(主动阅读课外书《鲁滨孙漂流记》,学习人物品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由偶发事件生成的课堂资源,除了顺水推舟外,还可借“题”发挥、随机应变、巧妙化解。一次语文课上发试卷进行单元检测,学生按小组往后传试卷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张试卷是破损的(但不影响答题),然后在依次往后传试卷的过程中,学生不约而同地都不愿意拿破试卷,破试卷自然落到了最后一排座位的学生手里,那学生哭丧着脸来讲述此事,觉得委屈极了。面对这种情景,我发现责骂学生的自私,或开导安慰那个“吃亏”的学生都远不如让学生现场以此为题,在写作中反思来得更深刻和有效。于是,让学生就此事稍作讨论交流后,我临时将当时的单元卷最后一部分的习作要求改为针对刚才的事件,以“一张破试卷的启示”为题完成单元检测的作文,写出你对此事的真实想法。这一次,既没影响单元检测的进行,又没专制简单地处理突发事件,还让学生平时最怕的作文,在真实经历的事件中有事写有话说,作文效果自然也出奇的好。 
  【反思】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学生精彩的生成,可以是教师精心预设有意而为之;也可以是意料之外瞬间事件的衍生。当然这需要教师及时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适当取舍。当意料之外的偶发状况出现时,教师不该回避或强行扼制,而应看到其中的可利用因素,不失时机地抓住即时信息,换个角度,变种方式,来把握偶发事件,在灵活转化中,积极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网进行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地将“意外”引上正轨,形成一种最佳教学契机。这样课堂秩序不但不受影响,反而绝处逢生,最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创造预设之外的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顺应认知差异、善待认知错误、把握偶发事件等策略,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关怀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情感,顺学而教,循学而导,在教师独具匠心的运用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绽放思维火花,让凝固的课堂场景流淌成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