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胰腺癌的化疗疗效观察

  • 投稿李狗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79次
  • 评分4
  • 73
  • 0

欧双艳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湖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内科,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 目的 探究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接受的4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用药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每组平均22例,分别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吉西他滨化疗,并进行4个周期的治疗,分析患者接受化疗后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以及体力、疼痛及体重变化等状况。结果 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对疾病的控制率为40.9%,单药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为31.8%,且联合用药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达7.5个月、1年生存率达33%,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组;化疗后所有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脱发和血液学毒性。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是一种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化疗方法,该法不仅能有效缓解肿瘤且对人体的毒性可耐受,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吉西他滨;希罗达;联合用药;单药治疗;晚期胰腺癌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151-02

胰腺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该病具有进展快、恶性度高、早诊率低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且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缺乏较有效的药物治疗,多年来关于胰腺癌的治疗一直停滞不前。近些年,我国胰腺癌呈多发趋势,同时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也不断提高了胰腺癌的临床疗效[1-2]。我院使用了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并联合使用希罗达对胰腺癌晚期患者进行了治疗,对部分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接受的4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用药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每组平均2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52±3.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MRI、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部分患者进行原发灶或转移灶病理学检查;疾病类型:胰头癌(34例)、胰体癌(6例)、胰体癌(1例)、全胰癌(3例);病理类型:所做病理类型以导管腺癌为主;化疗前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显示正常,所选44例患者均为癌症初治患者,以前未接受化疗。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的差异不显著,可以用于比较。

1.2 治疗方法

联合用药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化疗方案[3,4],用药的第1、8天静脉滴注吉西他滨(江苏连云港豪森制药有限公司,1 000 mg/m2)半小时,用药第1~14天口服希罗达(美国罗氏制药公司,1 000 mg/m2),每天口服2次,化疗每21 d重复,共进行4个周期的化疗。

单药治疗组:单独使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治疗,第1、8、15天静脉滴注吉西他滨(1 000 mg/m2),每次30 min,休息1周后重复,共持续4个周期。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静脉滴注常规止吐药物格拉司琼(3 mg),时间为30 min,并在化疗前后接受血常规及肾、肝功能检查,使用药物后的15 d内避免进食凉食、接触凉物。

1.3 评价临床疗效及出现的不良反应

顺利完成两个周期的化疗后,每个患者均接受CT复查,用以评价化疗疗效。①依据WHO制定的肿瘤疗效评定标准,按照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及PD(进展)四个等级评定化疗疗效;②TTP间(疾病进展时):为开始化疗直至患者的肿瘤病灶出现进展的一段时间;生存期:自开始化疗至患者死亡或者出现失访的一段时间;③不良反应:依据WHO抗癌药物亚急性、急性毒性反应标准评价疗效[5]。

1.4 评价患者的临床受益反应(CBR)

依据以下标准对患者的体重变化、体力及疼痛状况进行评估,患者符合以下标准、持续4周以上且无恶化者,可以判定为临床受益:①疼痛缓解:患者的疼痛度减轻超过50%或者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50%以上;②体重变化:如果患者的体力状况及疼痛程度均较稳定,且治疗后的体重增加量超过7%(除体液滞留、外体腔积液的重量);③体力状况:依据KPS评分标准[2-4],患者改善超过20分。

1.5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本组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疾病具体控制情况如表1,联合治疗组22例患者中,CR 1例(4.5%),PR8例(36.4% ),SD7例(31.8% ),PD 6例(27.3% ),总有效率为40.9%;单药治疗组22例患者中,CR0例(0),PR7例(31.8% ),SD 5例(22.7% ),PD 10例(45.5% ),总有效率为31.8%。具体结果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反应(CBR)

联合用药组22例患者中,14例(63.8%)患者为CBR有效者,单药用药组22例患者中10例(45.5%)患者为CBR有效者,两组患者间的CBR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

联合用药组的中位TTP为(3.6±1.6) 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月生存率分别是73%(16/22)、33%(7/22),MST(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单药治疗组患者的中位TTP为(2.6±1.6) 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月生存率分别是41%(9/22)、17%(4/22),MST(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不良反应

晚期胰腺癌的化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口腔粘膜炎、胃肠道反应、脱发,无腹泻、心脏毒性、外周静脉炎等,同时也没有化疗有关的死亡病例。

3 讨论

胰腺癌是一种消化道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近年来该病呈高发趋势,当前全世界每年约有20多万人因胰腺癌死亡[5]。该病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不能及早确诊,一旦确诊均表现为晚期,多数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左右,85%已经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出现转移现象,其中超过9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的一年出现死亡,因此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化疗具有无可替代的左右,所以,寻找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药物以及药物组合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6]。

希罗达是一种新型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口服后首先以原形形式在在小肠粘膜被吸收,接着在肝内水解成5 &acute;-脱氧-5 -氧胞嘧啶,然后在肿瘤组织或者肝组织中被转化出5 &acute;-脱氧-5-氟尿嘧啶,最后被肿瘤组织转化出5 -Fu(5 -氟尿嘧啶),特殊的酶激活作用机制,使得希罗达具备了高度的靶向性,进而增强了其治疗疗效并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7]。吉西他滨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嘧啶核苷类似物,也是有效的抗代谢类抗癌药物,1996年首次获得美国FDA批准,并将其作为治疗胰腺癌的一线药物,相关研究证实吉西他滨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作用,可以在处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中发挥作用,在特定时期还能阻止G1期转向S期的进程,然后导致DNA链合成停止,使DNA链断裂的同时,引发细胞死亡,同时也显示吉西他滨具有控制多种肿瘤的治疗效果,并被用于治疗已经转移的胰腺癌或者治疗局部进展的癌症;另有研究显示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用药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能够延长6周左右[8]。本研究组使用希罗达联合吉西他滨方案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了治疗,其有效控制率为40.9%,CBR为63.8%,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吉西他滨的有效控制率(31.8%)和CBR(45.5%),这与赵翠芬等的国研究结果相近[2-4],因此希罗达联合吉西他滨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各种不良反应,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但是该种治疗方法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部分患者无法承受,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产新药的开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相信今后大多数患者可以使用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进行化疗治疗,由于本研究所选病例较少,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化疗疗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廖清平,付禄,李彩花.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江西医药,2013(12):1168-1170.

[2] 刘学芬,李刚,冉文华,等.适形放疗联合替吉奥与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6):475-478.

[3] 赵翠芬. 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2012(15):38-39.

[4] 赵彩霞,李军,刘锁利,等.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6):558-560.

[5] 黄文金,罗建文,杨凤玲,等.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4):353-355.

[6] 王健,赵云超,韩娜,等.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6):3197-3198.

[7] 董涛,金伟,张银华,等.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治疗胰腺癌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8(34):80-81.

[8] 尚秋利,温洪涛.吉西他滨单药与吉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113-115.

(收稿日期: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