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能力

  • 投稿雪上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38次
  • 评分4
  • 84
  • 0

赖长斌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五中学535300

【摘要】创设充满活力的情境式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丰富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必须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教学不同于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去完成,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我们要以热情的态度,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实施课改,关注学生发展。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离不开现实的教学情境,语文也不例外,教师应立足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生活环境,经历从生活到语文的认识过程,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是探索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虽然很大范围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但是也常常图文交错,意趣隐含其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案性的内容给学生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每一个机会,要善于扮演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进行,“在情境中引入新课”、“在情境中探究新知“和“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具体可阐述为:

1.1在趣味情境中引入新课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新意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趣味情境可以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猜谜语,讲故事,等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春》一课时,课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美丽的春天图画,百花争艳,充满勃勃生机的春景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他们陶醉在其中,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春天的景色多美呀,那么朱自清是怎样用语言去描绘这美丽的春天呢?我们现在一起分析、品味。”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录音朗读,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美丽春天,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1.2在趣味情境中探究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的语文趣味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态情境”。

1.3在趣味情境中运用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游戏情境、世间情境进行设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中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学生团体中创设交流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这一活动贯穿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团队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辩论、争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教学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3.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能在一开始便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室、课堂、教材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也可以从教材出发,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或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自觉的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

4.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项思维”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联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学生想象的空间,大力挖掘开展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项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发挥学生想象力提供机会。通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能力。

4.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语文是一门意蕴深厚却也是难以言说的课程,这时候,更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想象的能力,用想象去表现诗词歌赋中的涵义,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领略美的品质,提升审美情操。

4.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贝弗里奇教授曾说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学中常说的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就是此种思维的体现。

4.3超越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通过想象,让思想自由驰骋,它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为数众多的输出,并由此导致思路的转移和思想的跃进,得出两个或更多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者方案。发散思维是一种超越定式思维的思维方式,中学阶段是在知识储备较充裕,而思维仍能自由畅游的阶段,是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热情和造就完善智力的最佳时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地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爱思,促使发散性思维不断得到培养。

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引入新课、探究新知和运用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欲望高涨,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注意的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