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激活语文课堂

  • 投稿李小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30次
  • 评分4
  • 63
  • 0

【摘 要】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可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共鸣。情感的纽带就联结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渗透;有效途径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语文教学都应当充满“情”趣。教师要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流畅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中,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

那么,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充满“情”趣呢?

一、钻研教材,把握文本情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找准文本的动情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特点,通过分析和理解、咀嚼和消化,内化为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二、抓住词眼,体会文字情

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其能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精髓的支点。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精心品味,既要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要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一位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段时,学生谈到:“从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看出他们舍不得分别。”教师顺势利导:他们都把自己的感情“藏”起来了,我们平时会把什么“藏”起来?文中“藏”的是什么?是怎样“藏”的呢?为什么要把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体会到“藏”字包含的深厚情谊,感受到诗人分别之时却不忍分别的深情;再让学生读出这份不舍和离情,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体会到了文字蕴藏的感情。

三、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境创设要有生活性,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还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笔者通过flash动画演示李白送别孟浩然离开的情景:“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送别的场面,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是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相信此时你的心情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会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有了第三自然段的铺垫,有了对“伫立”“凝视”的深情理解,学生的发言也就如滔滔的江水一样,而且情真意切。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展开联想,触摸作者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研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来丰富补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学生可触摸到得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当学生读懂了词的意思后,我适时发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幅画面?”一句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有的喜欢大儿子的勤劳孝顺;有的喜欢二儿子的心灵手巧;有的喜欢小儿子的活泼顽皮;还有的羡慕翁媪的相亲相爱……这样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经过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这样,既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在积极快乐的思维活动中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

总之,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发挥语文教学“移情练意”的基本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