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解读视角以及解读方式的转换

  • 投稿古井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54次
  • 评分4
  • 31
  • 0

王鹏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教学参考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囿于教师对文本的阐释,课堂上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是否还原了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教学中学生曲解文意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不足为怪),但并未得到匡正。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自英国谚语(原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这个谚语还有后半句“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即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毕竟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哈姆雷特,至少是源自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多元解读不能仅仅满足于“不同声音”。多元解读是手段,切近作者本意才是目的。

多元解读并非指不同读者的解读,而是指不同视角的解读。不同读者视角相同,其解读仍为“单元”;同一读者变换视角,其解读仍是“多元”。多元解读的关键是解读视角的变换。

与解读视角相应的是解读方式的转变。解读视角的转换主要体现为学生的个性体验,而解读方式的转换则主要体现为教学手段的多元选择。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酌情而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个性风格、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对象、随机的教学情景。教学方式的多元选择是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必然诉求,不同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方式必然对文本做出不同的阐释。

下面的课例可资借鉴。

问诊案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实录

王从从

师:这双阿迪达斯鞋,叫赫耳墨斯之靴。因为赫耳墨斯身手敏捷,如思想般来去自如,因此负责替神传递消息。这个徽标,是中国海关关徽,与金色钥匙交叉的叫赫耳墨斯手杖,它掌管着商业和交通。天上人间,神与人总在上演着一场场引人深思的剧目。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去《伊索寓言》的世界里探访深意。

第一篇章:三棱镜——三个角度说清一个故事

师:走进故事,齐读文章。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生: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首先问宙斯的雕像“多少钱”,雕像者说“只值一个银元”。然后又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比宙斯的贵一点”。又问了自己雕像的价钱,商人回答说,“如果你买了那两个,这个雕像就白送”。

师:很有条理,三问三答。横看成岭侧成峰,哪位同学从赫耳墨斯的角度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我是一个神使,也是商人的庇护神。我认为人们应该很尊重我,于是有一天变成人下凡。我进门看见了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我忍不住笑了;赫拉的雕像,也只贵一点。那我的雕像肯定会贵得多了吧! “赫耳墨斯的雕像值多少?”商人却说:“如果你买了那两个,这个就白送!”我很震惊,很失落。

师:加入了主人公的心情,很生动。从雕像者的角度要怎么讲呢?

生:有个常人打扮的人来到我的店里,他问宙斯雕像多少钱,我说:“只值一个银元。”然后他又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我说“还要再贵一点”。那人又问道:“赫耳墨斯的雕像值多少钱?”我想他可能嫌太贵了,就说:“如果你买了前面那两个,那么这个就白送给你。”听到这儿,他脸色忽然变得苍白,好像很生气。

师:展示了雕像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三个人物,三种口吻讲述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希望大家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第二篇章:两相问——两次追问认清一个形象

师:我们来看故事中的主人公——赫耳墨斯。他是神还是人?说说你的证据!

生:神!“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有个“化”字!

生:“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

师:“化”字犹如悟空的七十二变,展现了赫耳墨斯的神通。第二句哪个词最能显示他神的身份呢?

生:庇护神。

师:“庇护”什么意思?(展示图片)

庇,形声字。广表意,篆书形体像在山崖旁搭建的可以住人的棚子,表示遮盖;比(bi)表声,比的古文字形体像两个人靠得很近,有亲密之义,表示亲近才能得到庇护。本义是遮蔽。比如:~护|~荫|包~。

生:两个人有棚子遮蔽。

师:悬崖旁为两个并肩的人遮风挡雨,这种安全感就是被庇护的感觉。通俗一点说,庇护就是我来“罩”着你。

生:赫耳墨斯罩着雕像者。

师:这是他的职责!其实赫耳墨斯不仅是神,还是一名神二代,父亲是众神之王宙斯。文中提到的赫拉则是众神之后,女神之中最尊贵的一位。可是,赫耳墨斯真的只是神吗?

(生摇头,陷入沉思。)

师:察其言,观其色,品其行,读其心,方能知其人。请你在文中找到赫耳墨斯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描写,并分组讨论文字背后赫耳墨斯的形象。

(学生细读文本,分组讨论。)

师:请察言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三次问价是语言描写。首先问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因为他想知道他们在商人心中的价值,他们是最尊贵的神,他想和他们比,可见他非常自大。还有他问的是“值多少”,而不是销量,很关注价钱,可见他非常爱慕虚荣。

师:问的是雕像价格,而不是销量,这个问题值得探讨,雕像的价格代表什么?销量又代表什么?

生:销量好,说明人家喜欢这个神,所以去买他;但问价格,就表明赫耳墨斯只关注自己的地位。

生:作为庇护神,不是想着为商人遮风挡雨,却只关心自己的地位,所以不受尊重。

师:你读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还有吗?

生:他先问宙斯的雕像,直接就问“值多少钱?”,从语气来讲很不在乎;接下来又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不管怎么说,赫拉是长辈,他却直呼其名,表现出他很傲慢。

师:从语气上分析了赫耳墨斯的形象。那观色的同学呢?

生:赫耳墨斯问完宙斯的雕像之后,笑了。他这里的“笑”是一种得意和轻蔑。宙斯的雕像怎么才一块钱,赫耳墨斯嘲笑了他。感觉他是个喜形于色、自以为是的人。

师:赫耳墨斯的形象渐趋明朗。行为呢?

生:文章出现了赫耳墨斯的动作“看见”。一进商店,先看见宙斯的,最后看见自己的。我想雕像店里肯定有其他雕像,他一定先扫了一下商铺,心想既然宙斯、赫拉在神界都那么有地位,为什么不和他们比一比?这个“看见”表明了他在问之前是有思考和选择的,想衬托出自己比宙斯和赫拉在人间还有名气。

师:有意为之。洞察人心的思索!读心组的收获?

生: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心理描写。我解读后面的“心想……”。我感觉他是一个很自大的人,对自己的地位很清楚:第一,神使;第二,商人的庇护神。所以他觉得人们会对它更尊重些。“更尊重些”说明他认为自己在人们心中比其他的神更尊贵。很狂妄,自命不凡!

生:我来解读第一个。从“想知道自己受到多大的尊重”能看出来,赫耳墨斯还是比较自信的。

师:这份自信有没有实现?

生:没有,他的心受到了很大创伤。

师:所以这种“自信”叫作——

生:自负。

师:总结一下形容赫耳墨斯的词语?

生:爱慕虚荣,自命不凡。

生:狂妄自负。

生:轻蔑不屑,喜形于色。

生:自以为是。

师:察其言察出妄自尊大,观其笑看到喜形于色,品味“两见”品出故意而为之的自信虚荣,读其内心读到了自命不凡。拨开赫耳墨斯神明的外衣,发现他具备了谁的缺点啊?

生:人。

师:人性的缺点——观察的只是表象,洞察的才是真理。赫耳墨斯是怎样迷失掉神的身份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的开端。

第三篇章:一言鼎——一次深掘明白一个道理

师:请读。

生:“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师:为什么不是“在人间受到怎样的评价”,而是“多大的尊重”呢?

生:他认为自己肯定会受到尊重的,只是想知道尊重的程度。

生:他已经有预期了,认为自己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尊重。

师:自以为比两个最尊贵的神还要价高,“很大”这个词准不准确?

生:应该是最高、最大的尊重。

师:对,不是“多大”,也不是“很大”,而是“最大”!这就是赫耳墨斯此次下凡的目的,来炫耀自己受到最大的尊重!请看这幅图。哪一个黑色的圆更大?

生:一样大。

师:厉害,这叫艾宾浩斯错觉图。这图容易产生错觉,会觉得哪个大?

生:第二个。

师:为什么?

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左图周围的都是大的,所以中间的看起来就小;而右图周围的比黑色的点小,就会看上去黑点比较大。

师:你能从中解读出赫耳墨斯自认为“最大”的原因吗?

生:因为他自大。像右边,周围的都要臣服于他,就自认为凌驾于众神之上。

生:他把别人都看小了,所以他看到了一个假的自己。

师:内心无限膨胀,藐视众神,连宙斯和赫拉都不放在眼里,自我大于一切。雕像者的回答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齐读“如果……”

生:“如果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师:他在雕像店里地位——

生:微不足道。

师:这就是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下场。这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生:不要自大,要懂得谦虚,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在别人的心目中才会逐渐放大。

生:在一个群体里感觉自己大于一切的时候,你应该换一个群体来看看。这样才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

生: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平等待人,你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

生: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

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是神还是人,要想认清自己,需要直面的勇气和接纳的智慧。

尾声

师:上课伊始,我们从三个角度讲故事,走在故事外,看山是山,看水也是水。然后我们通过二次追问由平面到立体,走进人物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我们拨开迷雾认清真相,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寓言的神奇魔法。它具有简明的故事性、丰富的形象性和深刻的哲理性,还原生活,还原人性的本色,这就是寓言最大的魅力。下课。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初中部518101)

诊断意见

这个课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紧扣,逐层深入:复述故事——分析形象——发掘寓意。

这堂课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文本的多元解读尤为突出。

寓言旨在明理,言简意赅,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所谓“外衣”就是故事,如果脱去故事这个外衣,只剩下抽象的“真理”,那就成了“格言”,其形象价值荡然无存。同理,寓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展示这件外衣,脱去“外衣”直奔“真理”的做法不符合寓言的文体特征。通常讲授寓言故事,按照“通过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种模式来讲,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故事是真理的外衣,不是语文课的外衣。语文教学重在解读故事文本,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道理。

这堂课是怎样对故事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呢?

首先复述故事。复述文本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先是从作者陈述的角度复述,即还原性复述,并不新奇。接下来转换角度,分别从赫耳墨斯和雕像店主的角度复述,即再造性复述,正如教师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翻出新意了。学生从赫耳墨斯角度的复述揭示出赫耳墨斯的自负心理:“我是一个神使,也是商人的庇护神,我认为人们应该很尊重我”,结果价值仅是一个“饶头”,大为失落。学生从雕塑店主的角度复述则凸显了赫耳墨斯微不足道的价值:“我想他可能嫌太贵了”,于是才说“如果你买了前面那两个,那么这个就白送给你”。这个复述高明在什么地方呢?切合商人身份特征,将商人揣摩顾客心理的过程呈现出来——起初商人竟然没有想到有人惠顾赫耳墨斯的雕像,为了促销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才想起赫耳墨斯的雕像。作为商人庇护神的赫耳墨斯,在商人眼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质而言之,再造复述是文本解读过程,其关键在于变换解读视角,独辟蹊径。

上面谈了解读视角的变换,下面谈解读方式的变换。

这堂课在解读方式变换方面富有创意。复述课文是读课文的一种变式。复述课文不只凭对文本的机械记忆,更要借助对文本的理解。此外,还有两个精彩之处:第二环节分析赫耳墨斯形象,从“庇”字人手;第三环节发掘寓言主旨,运用了艾宾浩斯错觉图。

先看对“庇”字的阐发。用一幅写意图比照“庇”字的篆书字形(篆书尚未脱离象形特征),由字形推知字义。庇,形声字。小篆从广(读an,与简体字“广”不是一个字;简体字“广”的繁体为“廣”),“广”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像屋顶,古人以山崖为屋,故“广”表示房屋,因此“庇”有遮蔽之意。由“庇”字的本义,引出赫耳墨斯作为庇护神的身份。作为主管商业的庇护神视察市场行情是分内之事,故事的合理性正在于此。但作为商业庇护神,正如学生所说,关注的不是商店的销量而是自己雕像的价格,这就“不合理了”。由一个字的阐释而引发出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可谓匠心独运。需要商榷的是,既然“庇”是形声字,“比”为声符,“比”的本义可以略去不讲;再者,说“比的古文字形像两个人靠得很近,有亲密之意”,这显然是依据许慎《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不赘述;又说“表示亲近才能得到庇护”实在牵强。引用参考材料要审慎。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换个角度看,据字形而推知字义,从字词人手解读文本,得法。

再看艾宾浩斯错觉图的运用。教师问:“你能从中解读出赫耳墨斯自认为‘最大’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因为他自大。像右边,周围的都要臣服于他,就自认为凌驾于众神之上。”“他把别人都看小了,所以他看到了一个假的自己。”教师顺势小结:“内心无限膨胀,藐视众神。”层层剥笋,最后总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艾宾浩斯错觉图,再重回文本,效果会怎样呢?重复,厌倦。

这个课例除了在文本解读视角和解读方式上值得借鉴之外,其导语设计也值得称道:取舍精当,融知识与趣味于一炉。赫耳墨斯(Hermes 罗马名字墨丘利 Mercury)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迈亚的儿子,集多职于一身。因其行动敏捷,如思想般来去自如,因此成为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行人和商人的庇护神;又是畜牧之神、雄辩之神、竞技比赛庇护神。导语只选择了前者,略去后者。导语从身边生活说起,由阿迪达斯鞋(赫耳墨斯之靴)暗示赫耳墨斯来去自如的神功,引发联想;用中国海关徽章交代其庇护商人的神职,切入寓言故事。寥寥数语,兴味盎然。

顺便提及这个课例的一个明显瑕疵。第二环节分析赫耳墨斯的形象,劈头就问:“赫耳墨斯是神还是人?”学生答:“神!‘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有个‘化’字!”这一问,其意何在?这个环节结束时,谜底才揭开,教师总结道:“赫耳墨斯具有人性的缺点。”这里忽略了寓言和神话的联系与区别:《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从古希腊神话中借来的,按照“真理”的要求,给他穿上故事的“外衣”,外衣是寓言的,“神”还是神话中的神。简言之,寓言是借“神”讲故事,寓言故事不是神话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中,神和人同形同性,高度人格化,与人类相比更像是“超人”,除了具有超乎人类的神力、美貌,七情六欲与凡人无异。所以不必追问他是神还是人。这个课例之所以追究“是神还是人”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混淆了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的区别:中国神话中的神是美德的化身,绝无人性的弱点和性格的缺陷。人可以升仙,但必须修成正果,六根清净,品格完美无瑕。

这个课例需要商榷的主要问题是:寓言的“外衣”已经在第一环节的变换角度复述中拨开;第二环节对人物的分析已经到位,“真理”已经显现;第三环节名为“发掘道理”,其实依然在回顾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内容重复;接下来的问题是,区区185个字符的文本(含标点)需要耗时整整一节课吗?教学效率何在?

专家处方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压缩掉第三环节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故事情节回顾内容,避免与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重复。第三部分已经水到渠成,亮出艾宾浩斯错觉图,一经点拨,寓意豁然而出,戛然而止。“尾声”无关宏旨,参禅三境界譬喻虽好,与本课过程和方法不吻合,割爱。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是由第一个问题延伸而来的。节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延伸阅读。怎么读?据笔者阅读体会,《伊索寓言》有个明显的特点:或同一个人物穿着相同的外衣讲真理,或同一个人物穿着不同的外衣讲真理。如果从变换解读视角方面考虑,可做如下整体设计:

前者例如:

两个罐子(一)

河面上飘着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铜罐。陶罐对铜罐说:“务必和我保持一定距离,别接近我,因为只要你轻轻碰我一下,我的身体就会散架。况且我根本不愿意让你靠近我。”

实力不相上下的人才能成为亲密的朋友。

两个罐子(二)

河岸上有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铜罐。涨潮时两个罐子飘入河中。陶罐小心翼翼,尽可能远离铜罐,铜罐却高喊:“朋友,不要怕,我不会碰到你。”陶罐却说:“如果我和你离得太近,无论是我碰上你,还是你碰上我,都是我不幸。”

强者与弱者不会成为亲密的朋友。

课例中学生对《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文本的再造性复述与两则寓言的构思如出一辙。

后者例如:

卖神像的木匠

有个木匠雕刻了赫耳墨斯的木像出卖,无人想买。为了招徕顾客,他就大声叫喊,说这雕像能赐福于人,谁买了就会一本万利,大发横财。一个行人就问:“我的朋友,既然你说它有那么大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出售,何不留给自己享受它送的横财呢?”他回答说:“啊,我急需用钱,但他总是慢慢腾腾,想要获得他送的钱,就必须耐着性子等呢。”

赫耳墨斯神像和木匠

有个木匠,身无分文,雕刻了一尊赫耳墨斯的木像,祈求发财。他每天献祭,反倒生计日窘。一怒之下,将木像从祭台上拿下来,往墙上用力一摔。木像的脑袋掉了,从里面流出金币;木匠急忙拾起来,说:“你真不可理喻,让我无所适从。敬奉你的时候,让我一无所得;丢弃你的时候,却让我大发横财。”

(《伊索寓言》译本文字多有不同,以上四则系本文作者参考多种版本改定。)

这两则寓言与课例文本讲的都是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故事(此外有《赫耳墨斯和伐木工》)。

对于前两则,可以先给出第一则故事,让学生据此进行再造性复述,然后出示第二则故事,与之对照;对于后两则,可以先给出第一则故事,让学生进行创作,人物不变,虚构故事内容,仅提示木匠要利用赫耳墨斯雕像发财。从还原性复述到再造性复述,再到创作是一个递进过程。这样就把阅读与表达(说或写)结合起来了,其功效自不待言。“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就本节课而言,可以补充前两则,或后两则;如果“誓将改革进行到底”,可以将后两则作为作文训练,单上一节作文课。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