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已在,期待生成——评唐建老师的《八声甘州》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868次
  • 评分4
  • 85
  • 0

倪同刚

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

《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到好处”,“说出好处”;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它提供的只是一范本,一个资源,给教师的选择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选取一个专题内容进行教学,如今年6月的“教学新时空”盐城中学还立金老师上的《“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就是选取《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辛弃疾专题的四首词,围绕问题主线进行整体教学的。这是一种教法。也可以选取其中一首来进行教学,不必拘泥,只要让学生有所得就行。这是唐老师对教材及教法的选择。唐老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之后,围绕诗词欣赏的目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处理。

1.以诵读带学生走进诗词文本

唐老师这节课,开始引用叶嘉莹教授的诗导入后,让学生集体朗读,读出叶先生评价的内涵。在学生读得不到位后,唐老师又进行指导,不惜时间让学生再读,力求让学生有个整体的感知。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诵读习惯,在反复地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诗句,从整体上感悟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从而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以想象引学生领悟诗词意境

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而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而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从而生成画面的美感。这一点唐老师在课上做得特别好。他引导学生赏析词的上片,问他们最欣赏哪一个层次的写景。在这个环节中,他要求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要用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对这个写景句进行描绘。有一个学生分析“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时描绘道: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我身上的感觉也是如此。眼前所见也是一片凄凉。只有一抹惨淡的余晖,投向我所站在的高楼。她在描绘的过程中,有机地加入主人公“我”的感受,这样就将“霜风”“关河”“残照”三个意象联系起来,从而写出了苍茫寥廓的孤寂氛围。类似的方面太多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到位的。

3.以品味让学生赏析诗词语言

读诗词,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只有品味,才能知其句、解其意、辨其味。品味是在反复阅读基础之上通过对诗词语言、意境进行比较、想象、理解和感悟,从而把诗中的酸甜苦辣通过你的咀嚼、感受体会出来的过程。唐老师这节课上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品味:(1)品炼字;(2)品意象;(3)品手法。

4.以联想促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想象和联想是诗词欣赏最常用的方法。想象是从无到有在脑中形成画面,联想是由此及彼,丰富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唐老师这节课上采用了丰富的联想,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如分析到领字“对”的作用时,他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长沙》中的“看”“忆”的效果;分析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他联想到了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赏析到“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时,他联想到了柳永的《戚氏》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回顾了以前学过的《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又补充了柳永写《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典故。这些联想有深度,有广度,旁征博引,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诗词的内涵。

二、这是一节语文味足的师生展示课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我们上语文课,就应上出语文学科独有的“语文味”来。唐老师这节课从下列几个方面体现了语文味:

1.品读文本的处理方式

唐老师这节课主要安排了二个环节,一是让学生品味上片写景层次,一是让学生体悟下片抒发的情感。除去导入朗读,前者用了21分钟,后者用了20分钟。另外,语文课的课件还是简洁点好,简洁才有变化的余地。这节课上共出示了8张投影片,是些必要的知识补充,还有一张自己创作的词,其他没有用过多的投影固定教学的流程,统一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整节课都在围绕文本做文章,让学生咀嚼体会,这种处理方式是倒显示出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

2.教师素养的全面展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中,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师本身也要是这些方面的表率。唐老师像赵忠祥一样浑厚的语音,让他在读、说方面较一般人更有吸引学生的磁性。他在最后一个环节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剪梅·柳永印象》,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驾驭文字的专业素养,令人眼前一亮。

在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说:“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的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语文教师下水动笔,尤其是写诗词,无论对学生的写作还是对他们的人格修养都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3.学生发言的流畅自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课堂发言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诗词教学课,课堂发言应具有语文味,即文学味。这节课上,共有15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发言,大多同学的语言组织得很有条理,特别是描绘词句景象的,更是语言优美,流畅自如。说实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听到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心里特别激动,因为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达到的境界。

三、这是一节期待生成的语文家常课

唐老师这节课可以看成是比较成功的一节家常课。所谓家常课,就是强调课堂的“真”,强调课堂的“原汁原味”。它体现在课堂内容的真实、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教师教学情感的真实,不一定追求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完美无缺。唐老师的这节课就很真实,从学生的拘谨、个别地方的冷场即可看出。既然是原生态的真实课堂,就难免有瑕疵,就有可提升的空间。我认为唐老师这节课在以下二个方面还可做点提升:

1.尝试从文化角度解读“佳人”意象。

一首词的阅读往往有三个层面的内涵要把握,即文本、文学、文化,唐老师的这节课在前二个层面上功夫做得比较足,但在文化层面上尚有可提升的空间。如在分析词下片“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情感时,同学们想到的是怀人之情,唐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并举了杜甫的诗验证怀人的情感,这就过去了。其实,如果时间来得及,这里还可做点文章,从文化层面解读一下“佳人”的政治意象。

“佳人、美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的不断运用,使它具备了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早期诗歌中的此类意象,可追溯到《诗经》,如《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不过,《诗经》中的美人,往往指的是男性,而且多为武艺高强的勇士、品性高洁的君子,或女性爱慕的对象。“美人”作为政治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晚期的“楚辞”。《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从屈原“楚辞”开始,历代诗歌中“美人、佳人”意象的情感基调,是怨愤忧愁的,而且“佳人”有不少指向男性或君主。再如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中的“佳人”喻指君王,又如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之“佳人”,也应指贤人或知己。唐老师在教学中引柳永其他词,对“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这个白衣卿相的无奈,那么,排遣无奈的希望显然是想得到君王的重用。因此,下句中的“佳人”,自然是对君王的寄寓之词。如果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就能更好地读出词中的“愁”滋味了。

2.少些预设,多些生成。

“课堂生成”是语文教学的智慧延伸,也是目前语文教育界谈得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对这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学会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从而使课堂生成出不可预约的精彩。回头再看唐老师的这节课,班级共有46人,我统计了一下,先后有15人发言(除集体朗读外),师生对话面约32%。还算可以,但生生对话数为0,可知这节课预设充分,但生成不足,没有出现我们理想中的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热场面,期待唐老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