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碑刻资源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 投稿Wall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830次
  • 评分4
  • 40
  • 0

雷 刚

我校的碑刻文化是一个理想的教学资源,为文言文教学搭建一个文化平台。我校作为县大堂遗址,集中了周围的历史碑刻,记载了我们地方的历史事迹,利用碑刻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有效促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

有感于此,笔者试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试谈地方碑刻文化资源与文言文教学整合的几点看法:

一、挖掘地方碑刻文化资源,寻找与文言文教学的契合点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为了应对高考,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缺少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学生难以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妙处和思想,难有学习的兴趣,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而本地的教学资源中,碑刻文化不外乎是一个理想的文言文教学资源,可以为文言文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地方碑刻取材广泛,立足生活,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碑志、墓铭、杂记等,文辞质朴,意蕴深远,虽不是大家手笔,却独有小家碧玉的灵气。把这样的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引入文言文课堂,自然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地方碑刻文化中的文言文材料,是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文本,是地方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由此,有计划、有步骤地由课内文言文教学向课外延伸,自然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课外文言文对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只需要引领,剩下的事情就让学生去做,通过研读碑刻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会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文言课堂具备了思维的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充满乐趣和激情,才能洋溢着人文的关怀。

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文言文教学就能具有创造性和文化意味。

二、依托地方碑刻文化资源,生成优质的文言文学习素材

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那样捕捉和记录信息,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要留意本地丰富的碑刻文化资源,墓志铭、碑刻、题词、杂记等,这都是文言文的学习素材。碑刻有的独抒性灵,有的缅怀先人,有的记叙地方历史史实。挖掘本地的碑刻文化资源,既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因此,把地方碑刻文化合理打造成校本课程,可以让碑刻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焕发光彩,进而有效促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让文言文教学“接地气”。

有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从而建立地方碑刻文化资源素材库。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碑刻的拓本,可以是实地的摘抄,也可以是校本课程中的碑刻读本。只有让学生不断丰富积累文言文素材,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好的素材是语文学习实践成功的基础。独具特色的地方碑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宝贵素材。学生对生活的地方文化耳濡目染,可见可及可感,易于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碑刻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增强探究创新意识,继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利用地方碑刻文化资源,打造高效的文言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文言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方碑刻文化资源,我们语文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开发。

1.“野读”文言,丰富文化积累。所谓的“野读”,是相对课内诵读——“雅读”而言的,就是走出校园到野外去读,读那些野史稗钞之类的地方文化的内容,如墓志铭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因为大凡历史较为悠久的城镇村落都可觅到碑刻的踪迹,所以碑刻是最便捷的文言文学习材料。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广泛涉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领略地域人文优势,熟悉桑梓沿革、风土人情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积累。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能力。课内诵读,相关的文言文大多有译注,而且可以找到相关的教辅资料。然而,到了一块碑刻前,就出现了诸多问题:碑刻无标点、无段落,繁体字、异体字堆砌,行书、草书纷繁,令人难以卒读,并且也没有现成的参考书可供参考。这些问题向学生提出了挑战。这样的挑战,其实也是激发想象力、培养文言文学习思维的一种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首先,学生已经有了兴趣,这种兴趣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面对这样一篇立体的文言文,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兴趣。学生的心底,一定会想着怎么来触碰文本,怎么来和作者对话。其次,阅读碑刻的过程中,需要实地了解碑刻产生的背景、过程、意义,这就把文言文学习的人文性很好地植入到教学当中。第三,对于如此陌生、找不到参考资料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顺势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顺理成章地融进了学习过程中。

将碑刻文化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外延,充实了语文课程资源,证实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时对教师来说,能够提升专业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来说,可以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之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马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