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更加“亲民”

  • 投稿白熊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88次
  • 评分4
  • 68
  • 0

■ 马 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贴近学生实际,是作文教学的本色。而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常被人为拔高而脱离实际,教学高目标与低效率矛盾突出。怎样在教学中更加亲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将贴合实际的文本“创作”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加“亲民”。

一、明确“亲民”方向,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将亲民思想作为第一要义,并融入教学实践,贯穿教学始终。首先,教师要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的优劣。当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时,作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写作的兴趣自然就高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表达生活的兴趣,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恰当地表达出来。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的想法和期待有所了解,才能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出来。

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向生活索取素材。为使作文教学更加“亲民”,教师教学时,应走到学生学习与写作中,对他们关注的话题和喜好有充分了解,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给予关注。拟定作文题目,应考虑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不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忽视了学生的选择自由,按个人主观意愿行事,就可能将内容和表达割裂开来,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以自我的经验和阅历代替学生体验,最终约束学生个性。

三、将学生自我写作意识培养起来

作文本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认识、感悟生活的文字体现,是人生经验、情趣、胸襟、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从质上入手,使学生有所乐,有所得。强化学生选取写作的角度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写作对象进行取舍,这是在教学中加强“亲民”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在学生创作时鼓励他们将自己特有的想法在文章表现,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自我创作,使学生们能够将合理的价值观表达出来。例如:老师在作文课开始时,没有直入正题,而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富有哲理的案例,老师围绕案例讲解,引导学生针对这个话题,用文章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动创作意识就这样激发了起来。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依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中的差异。此外,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不一样的能力和作文水平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制定出来,确保有效完成作文教学任务。

为了能在教学中更加“亲民”,在对学生动态进行观察时,要设置互动的环节,包括充满兴趣的室内活动和一些课外活动,要使学生明确,在作文学习中,教师始终和我们一路同行。

五、优化作文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只是用同一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文,那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削弱学生的信心。可以采用双向的作文评价方式,学生先自我评价,认可自己的价值,在浅层上满足了渴望成功的需求。随后,教师给以中肯的评价,使得每个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学生间展示性互评,也可以老师鼓励性的导评,尽量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精彩,多给些善意的启发,调动学生兴趣。

运用个性化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要将有效的反馈信息在评价阶段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文章的优缺点、需要努力和改正的地方予以明确,但是教师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平易近人更好的展现“亲民之风”。

通过“亲民”使学生主观能够性发挥出来,才能为作文的学习和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